读书让生活美好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我学到的乡土中国

2019-06-26  本文已影响3人  哭丧难得

传统中国人扎根于土地,即便干旱,战乱,也只有少部分背井离乡。即便是抗战,作用也微乎其微。在人口过剩时,才会宣泄而出,生死由天。

村落间来往较少,人们生长在人人相熟悉的环境里,所有的规律在成长中已然学会,只需依照先辈便能生存因此不需文字记载技术。面对面接触已经足以解决大大小小的事务,范围狭小,不必用文字传播消息。因此文字在乡土社会中并不必要(对于生存),我们也不必狂妄的称呼乡下人为愚人。

传统的家范围十分模糊,可以指妻子儿子,也可指整个家族,还可说是关系亲近,利益相关的人,甚至可以说中华民族都是一家。如此不清晰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如同石子入水激起的波纹一样,在血缘中延伸至过去,现在,未来(文中命名为差序格局)。每一个人利益都不尽相同,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个家庭会画出一个“圈子”从远近到利益联系,全纠集于此。正因如此,儒家推重“克己修身”使人为他人利益牺牲自己利益。实际上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分割的,没有一个集团使其共守一个利益。

现代格局中有普遍的权利,天下成了一个团体,每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每个人为了权利要恪守法律,而团体也要保证每个人的权利(文中命名为团体格局)。传统儒家文化则“讨厌”这一点,认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究其所在,也是将自己而非团体放在考虑之位。

家庭定义上是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但家庭无论在那个社会必定有生育之外的功能。在西方由于有团体界限,能经营的事务很少。而中国 传统社会中家可扩大至多代人同堂生活。由一脉组成的家叫家庭,而家族则包括许多家,因而不能称“大家庭”,而应当称为“家族”。

中国的家族同时是一个事业组织,事业小,夫妻二人便可应付,事业大,则需仰赖兄弟姐妹了。西方子女在家庭中是配角 ,长大便会离开。夫妻是主轴,感情是发展的力量。而乡土社会中夫妻有纪律要求,三从四德限制了感情发展,太多事业功能也限制了感情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中对异性的矜持和保留对夫妻之间的感情造成了阻碍。(作者考察发现农村夫妻很少说话,大多是同性之间聚在一起热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