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笔记144 2019-06-15

2019-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海上明月共

缮性 第十六

【原文16·4】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译文】

古时候善于保存自身的人,不用辩说来巧饰智慧,不用智巧使天下人困窘,不用心智使德行受到困扰,巍然自持地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而返归本性与真情,又何须一定得去做些什么呢!道本不是有限的行动,德本不靠有限的知识。有限的知识会伤害德,有限的行动会伤害道。所以说,端正自己也就可以了。快意地保持本真就可称作是心意自得而自适。

古时候所说的得志,不是指高官厚禄,说而是心中的快乐无以增加。现在人们所说的快意自适,是指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在身,并不出自本然,犹如外物偶然到来,是临时寄托的东西。外物寄托,它们到来不必加以阻挡,它们离去也不必加以劝止。所以不可为了富贵荣华而姿意放纵,不可因为穷困贫乏而趋附流俗,身处富贵荣华与穷困贫乏,其间的快意相同,因而没有忧愁罢了。如今寄托之物离去便觉不能快意,由此观之,即使真正有过快意也未尝不是迷乱了真性。所以说,由于外物而丧失自身,由于流俗而失却本性,就叫做颠倒了本末的人。

【心解】

结合上一段,关于“得志”,儒道却有相似之处。《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只是儒家更强调用世,而道家更强调保存本性。

参考资料: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庄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