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是让他高配消费成瘾
1
前些天,“拼多多被美国列为恶名市场”上了热搜。
没想到,网上沉息已久骂“用拼多多的人很LOW”的声音,又开始出现。
恰巧昨天下班路上,我就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一个女生说:“我挺喜欢拼多多的,很实惠,我妈......”
还没等她说完,另一位高个子的女生就插话:“你不觉得,用拼多多显得人很掉价吗?那样的平台......”
矮一点的女生回答:“还好啊。”
但之后高个子女生似乎觉得自己观点被侵犯,很不乐意。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正确,一路上不断讥讽用拼多多的人。
大意是,用拼多多的人总低消费,长期花费很少,会限制自己视野、格局,也就不能挣更多钱,注定没出息。
如果可以,千万别和用拼多多的人做朋友。
直到矮一点的女生说了句:“是,你不用拼多多,那你收入有我高吗?”
高个子女生终于停止了那番言论......
讲真,选择购物平台,是个人自由。
但很多人却把它打上标签,认为用“拼多多”就是Low,用“海外购”才高贵。
甚至觉得自己高消费,优越感十足,瞧不起低消费人群。
殊不知,你用高消费带来的优越感,不堪一击。
2
我有个朋友。
大学毕业时,工作一般,工资很低。
为每月少出1000-1500块的房租,不住小区、不住公寓,选择城中村。
这就开始了被他一些朋友嫌弃。
你们觉得城中村环境脏乱差、阳光不好、非常拥挤,在那里整个人都不好了,哪还有心思去工作?
居住城中村,经济上宽裕,但不可能会对人生有更好追求。
这人完了!
随之很少与他联系。
一年后,那位城中村的朋友。
不仅存下些钱,换工作还去了国内某巨头游戏公司。
这让嫌弃他的朋友,极为震惊。
“怎么可能?这都行?他竟然有了好发展?而我还欠好几万!”
是的!这肯定行!他会有好发展!
要知道,不论低消费高消费,都是外界环境,起最终决定的还是人。
优秀者掌控环境,平庸者被环境掌控。
可令人惋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高消费物质环境绑架。
他们愿花每月一半的工资租市中心的房子;会花好几个月工资出国旅游;甚至会刷爆信用卡去买名牌包包。
明明收入有限,花起钱来足以吓坏老一辈人。
又因生活“上档次”,有“小资”生活,不知不觉,自诩高贵,心比天高。
还用“花钱才能赚到更多钱”来给自己找借口。
实际上,这些人可能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3
我们总会遇到莫名其妙没钱还高消费的人。
他们为什么敢大手大脚花钱?
《消费社会》书中,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指出,人们购买物品不止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
他们在朋友圈晒买名牌包包,传达的并不仅是“我买了一个商品”,而是“我有消费名牌的经济实力”。
不管这些,是分期购买,还是贷款购买。
此外,文化学研究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当下相互利用。
比如当下自媒体,不断鼓吹消费主义。
他们不断用购买奢侈品,买3000块的网红吹风机刺激读者,制造美好愿景,给人以心理期待。
让人们觉得,高消费才能拥有精致生活。
这使得许多人为面子,为攀比,为假装“优越”,开始采购奢侈品。
正所谓,购物一时爽,一直购物一直爽。
然而如果高消费成瘾,背上严重债务,后果不堪设想。
看看新闻就知道,不合理消费太可怕。
《29岁的年轻人想一夜暴富,借钱买彩票,欠款40万,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大学生背负百万债务,无力偿还留遗言后跳楼》
《河南大学生借网贷赌球,欠款数十万跳楼自杀》
......
盲目地以高消费指导生活,很可能就此掉进物质的深渊。
千万别让“假性优越感”,毁掉自己一生。
4
反思“消费主义”,是一个穷人的自觉。
高消费的确可以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但用牺牲未来去换取现在。
实在,得不偿失。
尤其为“优越感”消费、或因消费而产生“假性优越感”,更要积极堤防。
高消费,对于富人,稀松平常。
比如富人1个小时可以赚1000块钱,那在做飞机需要2h,以及火车需要5h的选择中。
显然应该选择飞机出行。
这不是富人的优越,而是常态。
但对用“花钱才能赚更多钱”作为理由,花几个月积蓄,说服自己去购买品牌包包,去大肆花钱的穷人来说。
有几人最终赚到更多钱?
更多的情况,是花钱很爽,优越感来了,花完之后,半夜惊醒,看看信用卡账单、看看银行卡余额,不禁一盆冷水过来,瞬间回到现实。
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根据自己当下情况,选择消费模式。
就像去买衣服包包,自己喜欢不就好了。何必非要买品牌?就像去旅游,我的钱只够支撑国内,何必非要去巴黎看圣母院?
只能负担100块的生活,就不要硬扛1000块的日子。
能无畏地说出“我可能承担不起”,才是真正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