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老陕咥饭要圪蹴着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最初从影视作品中,总觉得老陕西人有点儿“土”。
前些年的老陕西人,尤其是黄土高原一代以及关中地区的农村人,饭盛好以后大多数都端着大唐瓷碗去门外三五成群的圪蹴在一块儿吃。那句:“凳子不坐蹲起来”说的就是当地的习俗。
虽然我从小出生在农村,但按照老家的习俗还是围坐在桌子跟前吃饭。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倒也规规矩矩。对老陕们那种粗犷的饮食文化,我从心里上多少还有些鄙夷。
来到西安以后,跟身边陕西农村长大的孩子也偶尔聊起过各地的饮食文化。
那个女孩曾经这样跟我说过,他们农村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大概在上午十点左右吃,晚饭大概在下午三四点钟吃,晚上睡前就不再吃饭了。她说她从小是跟奶奶长大的,奶奶都是这么带她的。
另一个女孩说他们那里也是一天吃两顿饭,大家都习惯了大概几点吃饭。一到饭点儿大人们都端着饭碗夹着筷子,碗里的稀饭或者粥上边放上一疙瘩自家腌制的咸菜或浆水菜,大伙儿蹲在一起各自吸溜着吃。各家的小娃不单独给盛饭,娃们围着那些大人转,这个人的碗里扒拉一口,那个人的碗里扒拉一口,大人吃饱的时候把娃也喂饱了。她还说这样娃们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饭菜,基本上不缺营养。
我被老陕农村人的智慧和聪明给震惊到了。在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养育下一代真是让人敬佩!(虽然我心里还是不太接受他们那种端着饭碗蹲在地上吃饭的样子,总觉得不太雅观)
后来我学习了一些中医知识以后,才真正懂得了那些人圪蹴着吃饭是祖先们在贫穷年代既智慧又养生的最佳方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的就是人要根据阴阳的自然规律运动。日出东方阳气生发,人呢也要早早起床生发自身的阳气。古代皇帝五更天就要上早朝了,文武百官也早早起来陪王伴驾汇报工作。这些古代经典著作中都有记载。有兴趣的可以翻看一下《黄帝内经》以及《易经》等著作了解一下。
再回来说普通百姓的生活吧,陕西农村妇女都会做浆水。浆水是由粟米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有调中和胃的功效,可以治疗胃气不和引起的嗳气、厌食、恶心、胃痛吞酸、胃脘胀闷等症状,能够帮助增强食欲、减少过多的胃酸分泌,以及促进胃肠排气。浆水还有化滞作用,能够消除腹内积滞的食物,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恢复脾胃的运转功能;同时浆水还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缓解烦躁、干咳等病症。
农民们农忙季节在下地以前都喝碗浆水再去干活,这样人干活的时候是神清气爽的。我还看过一段视频,是中医张景明教授讲的真实感受。他说自己可能是感受了一点外邪,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明显,总是食欲不好浑身没力气。一位朋友说让他喝碗浆水试试,他喝了一碗以后一下子浑身舒服了很多。所以他后来给人看病时遇到略有外感脾胃不和的他都建议让病人喝点浆水。
一大早人们的阳气通过劳动得到了很好的生发。十点左右回家吃早饭补充能量,胃口也刚好大开。
他们端着碗蹲地上吃饭时,胃感受饱胀的刺激会更敏感一些。这样不会让人一下子吃的太撑,同时也能节省一些粮食。吃完饭谝会儿闲传,回家午休一下,刚好躲过中午毒辣的太阳。
其实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平时我们很饿了以后吃饭总会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尤其是晚上吃太饱了都会影响入睡。
现在的人们白天工作忙,早饭午饭都是凑活着一吃。晚上回到家或者在外面餐厅很放松了以后大吃大喝,美食的诱惑确实很难抵挡,而且当你觉得吃饱的时候其实已经吃撑了。饱胀的感觉刺激总是比饥饿的感觉刺激出现的迟,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就加重了我们的胃肠负担,很不利于身体健康。
老陕农村人下午三四点吃饭(其实西安市有些当地的老人现在还也这样吃饭),这样在他们晚上休息前胃肠基本上没有过重的负担了,尤其是小孩子们晚饭吃多了是最容易积食发烧的。这种饥饿养生法真是太妙了。
现在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营养过盛状态。二型糖尿病以及大多数的心脑血管疾病都跟饮食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老陕们圪蹴着吃饭的年代基本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这“圪蹴”背后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并控制量的摄入,让我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