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想法

说中医也有看山是不是山的三重境界,会不会误读了中医?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9人  孤独的烟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靖居和尚)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是: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种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种境界。

作为一个俗世之人我没资格参悟大师的思想,但是受大师思想的启发在中医学习的路上也有了些相似的感受在此倡言一番,因自身资质平平学习尚浅担心误导读者,故标题中明确可能有误读中医之担心。

中医古称岐黄之术,源于道家,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换个角度看,时间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从人类诞生的那天开始疾病就形影不离,它也必将伴随到人类消亡的那天。最近两百多年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作为基础殖民扩张打开了中国的落后封闭的大门,西医也随之进入中国,中医走上了没落之路,今天中国的医疗体系完全是西医的天下。

西医确实有中医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挽救了太多的生命,但是今天我们大力发展西医西药这么多年以后也逐步看清了西医的弊端,国人的体质被所谓“三素一汤”弄的愈来愈差。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一汤就是输液。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的疾病也在高速发展,医院越建越多,发病越来越早,如果说这是我们最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导致的结果,那么换个角度看也说明了西医系统无力解决当下的疾病问题。

西医有了弊端,那中医能不能解决呢?要我说呢,可能整体上看还不如西医。为什么呢?因为中医几乎失效了,确实还有很多中医人能比西医更好的治疗患者,但是整体上看喝了中药病没好也没坏,这样大概就是平均水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讲疗效就是检验中西医技术的唯一标准。中医能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呢,以我学习中医这一年多的感悟上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中医的思想体系一开始就站在了人类智力发展的顶峰,这是西医无论如何发展都无法超越的。换句话来说西医当前无法攻克的疾病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也会有更理想的解决办法,但是就算几千年以后西医一样会有无法攻克的疾病,这就是西医的局限,它的思维方式总是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我举个大家能听的懂的例子,西医认为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所以西医不断研究病毒,生产西药来抗病毒,但是问题在于这些病毒总是在变异,这就是西医思维;中医认为感冒是外邪入侵,我不管是哪种外邪(西医的哪种病毒)还包括风、寒、暑、燥、火,只要邪在表,我发汗解表即可,这是中医思维。(当然实际治疗中并非如此简单)

中医思想就如同中国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的禅宗,这些文化无论哪种要登堂入室都需要悟性,用心去悟;而西方的科学技术只要去学习实践就行,是根本上的差异。就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我个人的看法就是中国文化讲智慧,西方文化讲知识。

中国自古以来的医书汗牛充栋,名医浩如烟海,一进去就迷路,正如我看佛法的书籍一样,本想进去修真,结果看多了就成修假了。

记的我最早接触的医书就是伤寒论,对于门外汉来说看了和没看区别不大,条辨纷繁复杂,越看越蒙,好在能找到和自己差不多对应的,按方开药治我的关节炎,喝了五附略有效果,经方用药讲的是药简力专,单个方子的药并不多,所以我干脆差不多挨的上都开在一起,这次居然效果明显了不少,就这么接触上中医。

伤寒论写成条辨的形式为了就是便于查阅,但也因此让伤寒论变成了一本很难读懂的书,张仲景的思想隐藏在这一条一条的条辨之中,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通过这些条辨去理解张仲景是怎样看待人体运行规律这一根本点,那样就根本读不懂伤寒论。另外,这本书自汉代流传到今天有多少佚失,后人增补的东西,能看穿它们需要的辨别能力就在于对伤寒论思想的认识。

后来我比较系统的学习经络、藏象理论,学习针灸技术,以我有限的知识判断,经络理论更接近难经,藏象理论更接近素问;而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依据更多的是藏象理论。但是归根结底是如何认识人体运行规律,历代名家各有侧重足以说明每个人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不同,这恐怕也是中医很难实现标准化的根源,源自于学习者的悟性,就如同佛家历代高僧顿悟时说的话都不一样,但是他们同样觉悟了。

最近读四圣心源这本书就非常吃力,作者的认识更盛一筹,把很多东西都能统一起来,我不具备分辨这种统一的能力,但我依稀能感觉到认识程度越高,对于辩证越有帮助。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我未见哪个得道高僧在夸夸其谈,由此可见对于中医我仍未入门。网络上到处泛滥的养生知识多是些快餐,要吃美味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