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关爱是爱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继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于今年2月发布之后,截至目前,已有山东、福建、浙江、云南、吉林、宁夏、安徽等26个省份出台实施意见,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措施。
从具体的举措来看,不管是不让不满16周岁儿童单独居住也好,还是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引导扶持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也好,不管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动态管理也好,还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也好,不管是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也好,还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专业服务也好,我以为,这些虽然对关爱留守儿童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些都还仅仅是治标之举,要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还必须下力气办好乡村每一所学校,让乡村每一个留守儿童能够真正享受到爱的教育。
其实从我们很多人的成长经历来看,较之物质及其他方面,爱的缺乏对孩子的心智发育和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现在的留守儿童,有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有国家资助政策的保障,还有目前精准扶贫的推进,在生活及温饱上应该不成问题,而他们最缺少的是爱。
当然这种爱的源泉首先当然是孩子的父母,但既然打工是中西部地区众多为人父母者迫不得已的选择,而且这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消除,甚至在整个社会转型时期都是必须面对的一种现实必然,那么我们的乡村学校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对留守儿童“爱”的责任。虽然这个担子好沉,但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然,尽管这个担子任重道远,但是挑与不挑大不一样。
一方面,我们应该本着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良知与使命,建好每一所乡村学校,让乡村学校校舍优美,条件齐备,设施充足,功能完善,环境舒适,实现学校的全面上档升级。“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不能薄弱”。
另一方面,坚持乡村教育体现乡土本色,充满乡土气息,办出乡村味道,让乡村孩子对乡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开齐上好每门课程,切实减轻课业负担;坚持不唯分数、不唯升学率,既对孩子当下负责,又为他们未来幸福人生奠基;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种标准,多一些期待,多一份可能。“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内涵起来”。
同时,应该让校园弥漫着温馨和爱,“让每一个孩子都不被落下”。留守儿童大多家境不很好,自身学习条件也不优越,他们来到学校不仅是来这里学习的,更是来这里生活的,他们不仅需要得到文化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得到饮食起居的照料,得到师情友情的慰藉,得到亲情父母情的补偿,他们不仅需要得到应有的分数和成绩,更需要得到兴趣爱好的培养,得到希望梦想的放飞,得到个性的张扬和精神的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对留守儿童的爱,便没有真正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更应该给留守儿童多一些阳光雨露,多一些爱的滋润,多一些心的呵护,多一些精神层面的关照。
比如,尽力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建立专业心理辅导员队伍,让所有留守儿童都能接受心理辅导;建好乡村少年宫,让每个留守儿童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参与,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爱上学校,爱上学习,又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既迸发他们的智慧与活力,又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变得阳光与自信,都能在校园里抬起头来;建好“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有条件与父母在网络见面与交流,让每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这里找到家的温暖和感觉;对留守儿童还要经常家访,了解他们的情况,还要给他们的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教方法,让这些父母没在身边的儿童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收到与学校教育同步的效果。
“希望上天给笨孩子一个矮树枝”,这“矮树枝”就是爱,只要教育有爱,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有枝可依,他们就会在自己的春天里绽放出美丽而迷人的花朵!
——《教育可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