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放弃
金菊是某师范学院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她被某初级中学招聘为语文老师。
她总结自己由初中到大学这十年所接触的每个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设计了“仁爱教学”的理念,正好这次应聘有了实践验证的机会,她充满着自信去上任了。
金老师任教的七年八班共计四十八名同学,十三、四岁的孩子,长得溜光水滑的,天真可爱,朝气蓬勃。她一想到今后每天和这帮孩子们在一起是多么快乐的事啊,就更加觉得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行业还真是聪明之举,她深信凭自己的能力管理这个班级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教学工作搞得风生水起。
开头并不难
金老师和学生们相处一个星期,感觉到学生们都很听话、很自觉。她比学生们大十岁左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孩子王。师生间无拘无束,说话都能唠在一块,她号召做什么事,大家都一呼百应。她在想,都说“万事开头难”,可是,我连“难”的影子都没发现,她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她的身心彻底放松了。
戴着假面具
开学第二周的周一,第一节课就是金老师的语文课。金老师满面春风地站在讲台上,微笑着问同学们好。让她大吃一惊的是,有四名男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他们四人既不起立,也不回话,其中有两人仍旧抽着烟,另两人吃着糖,互相插话唠嗑,嘻嘻哈哈,好像他们不是在教室里。
金老师好不容易的把那四位同学喝止住,更不容易的把自己的抖动的嘴唇和手稳定住。她这才醒悟到,这四名同学上周戴得是假面具,此时才是他们的真实面孔。她感到,天真的不是同学们,而是她自己。
各个击破
金老师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两名抽烟的同学是“硬骨头”,两名吃糖的同学只是碍于情面跟随着抽烟的同学违犯了班规。于是,金老师中午先分别找了抽烟的两名同学谈了话,有批评也有鼓励地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当天下午,金老师策略地分轻重对四名违纪同学进行了批评教育,趁势进行了个别座位调整,把他们四人完全分开,又在两名“硬骨头”的周围安排了学生骨干,因此,下午课堂上的秩序很好,整顿初见成效。
脑洞大开
两块“硬骨头”,我们姑且叫他甲同学和乙同学吧。晚上放学后,甲乙两同学研究了对策,一致表示抽烟这门手艺不能丢。甲同学提出换成电子烟抽,它烟味小,咱俩又都在班级后排座,老师闻不到。
乙同学说:“你不怕咱们周围的同学把咱俩告密了?”
甲同学说:“那好办,咱们带点好奶糖堵他们的嘴。”
两人进行了分工,甲同学负责买电子烟,乙同学负责买糖,之后,两人相视一笑,各自准备去了。
第二天上课,生物老师向金老师反映,教室里有一股薄荷味。地理老师反映教室里有水果味。金老师莫明其妙。于是找甲乙周围的几个同学问明情况,这几位同学都说没发现甲乙两同学搞小动作。金老师见也问不出来子午卯酉来,于是,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第三天,第一节数学课,数学老师在前面讲,甲乙两同学拿出电子烟趁数学老师写板书时就一口接一口地吸起来。电子烟味不大,且都是人们愿意接受的味道,再说,吃人嘴短,有奶糖堵嘴,还讨人嫌干吗?这就是“双赢”吧!甲乙两同学周围的几个人被“拉下水”了。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教室里发生的一切,都被在室外侦察的金老师发现了。下课了,金老师直接来到甲乙两同学面前将电子烟没收了,将他们周围的几个同学的奶糖也一并上缴了。
金老师真的苦恼了。甲乙两同学在学习上不上心,在和老师“斗智斗勇”上,可以说是花样翻新。尤其是甲同学竟敢在班上直接顶撞老师,乙同学也显“哥们义气”助力甲同学一唱一合,开学一个多月了,两块“硬骨头”迟迟啃不下来,金老师嘴起泡了。
不得已而为之
金老师想到,做拖后腿同学的工作如同治病,药不对症就得换方子。她原先满以为靠自己的能力能解决此事,现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决定与家长沟通共同解决。
她先找了乙同学的家长,还真不错,乙同学家长非常客气,不知道乙同学家长是怎样做的工作,乙同学上学后不再和甲同学密切接触了,在班级表现得很积极,这让金老师看到了希望。
金老师又找到了甲同学的母亲,这是个离异的家庭。金老师把甲同学在校的表现一五一十地向其母亲作了说明,恳求家长和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工作。甲同学的妈妈听后,脑袋摇得跟布郎鼓似的,表现得既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她说:“我的儿子啥样,我当妈的还不知道吗?他读小学时,老师就多次找过我,我说他不听,我打又打不动,不但管不了他,我还被他气得犯病,我实在是没辄了,这孩子随他爹那个劣种,我放弃了!”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金老师问了甲同学父亲的情况,心里有了主意。
金老师几费周折,终于和甲同学的父亲见了面,把甲同学在校的表现从头至尾说了一遍。甲同学的父亲是个善于表达的外面人,表示尽量做好儿子的工作。
金老师的同事和好友们,听说她为了甲同学的事而奔波,都劝说她没必要为这“朽木不可雕也”的学渣操心费力,干脆放弃他,孤立他。金老师听后微微一笑,她不想做教育失败的人。
找到突破点
金老师有一个与人不同的习惯,每遇到烦心事,就拿起书本通过看书来静心解烦。这一天,她看一篇文章,其中有苏轼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她似乎从中有了解决问题的灵感。她在想,从老师到同学,从家庭到社会,都认为甲同学不是一个好孩子,我本身也是这种思维定式,人不可能全是优点,也不可能全是缺点,那么,甲同学的优点是什么呢?自己还真说不清楚。她决定细致观察甲同学,争取发现他的长处,从而找到突破点。
在体育课上,她看到了甲同学在二十名男生跑一千米赛中,遥遥领先获得第一名。于是她以此为突破点,委任甲同学为班里体育委员,并对他提出希望和要求,在与甲同学谈话中,知道了甲同学的父亲也做了他的工作,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唤醒了甲同学的良知,虽然甲同学的表现也出现了几次反复,但很快就恢复常态了。
金老师负责的七年八班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的“仁爱教育”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基本上是可行的,她坚持一个都不能放弃的目标达到了,今后如何保持和争取更大的进步正在她的谋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