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戏,领悟传统艺术的真谛
对七八十年代以前的人来说,无论是看戏,唱戏,都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件事。人是“活”在戏中的,戏,是生命的一部分。
可是现在,中国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一,不能说已经丢失了,但逐渐被人们遗忘却是事实。
现如今的人,什么都是现代的、新时期的,关于传统的,早已被抛诸脑后,但这也不怪现在的人,主要是大家出生就已经在现代了。不过,这并不能成为遗忘的理由。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说,今天的年轻人,可以不看戏,不喜欢戏,但至少要知道自己祖上曾经有过的生存方式,知道作为祖辈们生命的组成部分的中国戏。
想要了解中国戏,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李楯教授的《中国戏七讲》就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入门书。这本书是根据讲座《中国戏五十讲》整理出来的,保留了口语讲述的意味,所以对读者来说会更加的通俗易懂。
《中国戏七讲》中的内容丰富,涉及了传统中国戏的方方面面。从上下场与结构、分行当的角色安排、“唱念一体,做打同理”、诸腔同台、行头,戏戏箱,以及切末等均有涉及。
现在的戏曲与过去的戏曲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现在的人来说,人们处于戏曲之外,大家只是充当了一个观众的角色,戏散场后,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无论是戏曲表达的情感还是戏中人,都成为了过眼烟云。
其次,现在看戏的成本价格较高,加上愿意看的人本就少,所以大多认为戏曲内容难以理解,听不懂。于是,不管是在电影院还是电视机前,人们所看到的戏,都会出现“弹幕”。
但中国戏对过去的人来说就不一样了。
过去的人对戏曲来说,是参与者,是表演者,他们不但看戏、听戏,还要自己唱,有些甚至还唱上了瘾;而且,经过口口相传后的戏文内容,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能懂。最主要的是,过去的戏曲不单单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与交流。
李楯教授在《中国戏七讲》里选取了18出中国非常经典的戏来进行分析,比如《西厢记·游殿》《飞虎山》《监酒令》《牡丹亭·寻梦》《霸王别姬》,还有《红楼梦》中给薛宝钗过生日时点的那出好戏《山门》……
18出戏,18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情感。
俗话说,树不能忘根,人不能忘本!想要追寻中国艺术的真谛,普及中国戏的相关知识和文化,《中国戏七讲》一定是最好的传统文化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