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六)
就在所有人都快遗忘掉张居正的时候,事情又有了变化。
到熹宗天启二年的时候,大明的国力已经十分衰弱了,下至普通百姓,上到百官士大夫,都感觉到了大明帝国的衰弱。这时候,所有人都在怀念当年张居正在朝的时候,大家的生活那时候简直就是小康啊,再看看现在,勉强糊口,所以,大家都感觉到了张居正的改革,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开始为张居正平反了,把张居正死后被褫夺的官位也恢复了,张家的房产也都发还了。到了崇祯朝,张居正包括子孙的名誉、恩荫都给恢复了,可以说,张居正平反昭雪了。
张居正死后,遭到如此对待,张家的后人,有没有对统治者心怀怨愤不满呢?
其实没有的,反而他的后世子孙们,依然秉承祖训,忠君爱国。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的部下到了江陵,要张居正的儿子张允修出来做官,张允修以自杀作为回应,留下一首绝命诗:
八十空嗟发已皤,岂知衰骨碎干戈。
纯忠事业承先远,捧日肝肠启后多。
今夕敢言能报国,他年漫惜未抡科。
愿将心化铮铮铁,万死丛中气不磨!
张敬修有个孙子,叫张同敞。崇祯十五年,皇帝派他慰问湖广诸王,并且去云南招兵买马。张同敞一介书生,为了大明王朝在南方奔走。结果他还没回到北京,就获知北京陷落,崇祯皇帝自杀。他只好又回到广西,投奔永历皇帝。永历皇帝封他做兵部右侍郎,总督诸路军务。他不是将军,没有实权,只能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号召各路军马。军队前行,他一马当先,军心动摇,他端坐不动,由此各路将士都十分信任他。他想起了曾祖张居正说过,“国家或有大事,皇上幸而召臣,朝闻命而夕就道,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场,亦所弗避。”祖辈的热血在他的脉管中燃烧,他要为大明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永历五年,清军进攻广西,严关失陷,永历皇帝逃去了梧州,桂林被清军包围,明军一哄而散,整座桂林城只剩下了大学士瞿式耜一个人。瞿式耜是张同敞的老师。张同敞听说之后,立刻泅水渡江,独自一人赶到留守衙门去见瞿式耜。见面之后,瞿式耜说,“我为留守,当然死在桂林,总督没有守土的责任,你还是走吧。”
张同敞说,“老师你咋能这么说话呢?古人耻独为君子,相公为何不让同敞共死呢?”
瞿式耜高兴极了,吩咐剩下的一个老兵,弄了点酒,两个人秉烛达旦,共同消磨最后的这个夜晚。第二天,两人一同被抓。敌人让他们投降,被他们拒绝了。抓他们的也是投降清朝的明军,看他们不投降,算了,你们还是削发为僧,逃命去吧。他们也拒绝了。他们只希望赴死,要把自己的热血,为民族横流。没办法,敌人只好把他们抓到监狱里面,一个多月之后,两人被杀了。在行刑的时候,张同敞衣冠整齐,昂然站立,慨然赴死。头颅落地之后,他向前跃起三步,方才倒下。
后来,郭沫若先生,在凭吊张同敞墓之后,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赞张同敞》:
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张。随师同患难,与国共存亡。臂断何曾断,睛伤并未伤。万人齐仰止,千古整冠裳。
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的文末说道,
同敞死了,他滚烫的血液灌溉了民族复兴的萌芽。
整个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时,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吧,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张居正在孤身一人呕心沥血,誓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
张懋修二十六岁中状元,死的时候八十岁了。他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唯一做了一辈子的事情,就是整理父亲张居正的文集。在他整理的文集最后,他写了这么一段话:
留此一段精诚在天壤间,古人所谓知我罪我,先公意在是乎。史家所称为功为过,小子辈何敢避焉。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