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是为了解辣盖苦装蒜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甜言蜜语对于从小不怎么会说甜言蜜语的人来说就尤为困难。但是甜还是得甜的,有能力的人怼还是要怼的。
但假设遇到听不得胡话的人,一句就能听进心里去。造成一种结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然后,大大咧咧的人当场怼你,反应慢点的隔天怼你,内向的人压着找机会怼你......小心翼翼的人干脆不理你。
大部分人都觉得要是一个人沉默得多,不是傻就是城府太深。无论城府深不深,“怼”还是要的。不怼积压着早晚爆发,就像剧中的绝大多数反派一样可怕。
不无道理……但还有一条nothing is impossible.
当然,承认“怼”简单粗暴,直观又易于理解,至于怎么怼?那就是个人风格的事了。
“怼”字很有意思:上面一个对,下面一个心。对心,高明,心不在一处使不上劲。所以大部分人都喜欢明面上对心,这显得有爱真实的多了。
很多熟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怼对方,彼此相互倾诉,增进感情。
但是不熟悉的人毫无顾忌,甚至无礼无节制地怼就是人身攻击。
这一点只能体现他没有教养的一面。
凡事借工作进行对心的,其实也不在少数美其名曰:机智过人。
给领导阶层提供帮助的都是人才,古时大概叫幕僚,普通一点叫军师,通俗一点的叫智囊。
当然,我觉得如果沟通起来,还是能说会道的更受欢迎。有优势,可惜很抱歉第一优势我是没有了。但,我最多是朝着能说会道的方向尽力改变,改变直进直出的尴尬局面。
改变———教育和读书都是个好东西,杨绛说,读书就像是隐形地串门。
你不用打招呼直接可以通过书籍接触一个人,一种思想,一个世界,一片天地。
当然书是人写的,自然透着许多的人性:透过它能看到善和恶,其他除了黑白之外的颜色。
吸收了黑就是近墨,观了善就是近赤。至于其他的色彩结合自己的性格喜好,没有什么好评说的,就看自己喜欢什么了🤔……
可能从小看童话书太多了就觉得要去接触一下人性光辉的另一面。
也渐渐喜欢上人生留白后的那抹不确定性。
嘴甜是要的,微笑也需要,这不是为了奉承和伺机取利,而是希望这也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光亮和温暖。
不爱吃糖,假如要吃糖,只是为了解辣,盖苦,装🧄蒜.......
(不知道又瞎写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