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训练日记三则(16)

2019-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Eric刘佳

8月27日,你是一个好领导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领导力,你看到这句话可能会说,“我不是公司的大老板,也不是什么部门的经理,哪里需要什么领导力?”

其实不然,一个人只要有家人有朋友,可爱可关怀,那么他就需要领导力。

领导力的第一阶段是自我成长。一个优秀的爸爸或妈妈,出门在外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在家里可以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一群家里人坐在一起,成长的越好,他的发言越受到重视。卓越的领导者,不仅带领家人跃迁,而且能够让孩子更早的体会到生命的美妙和可能。

对于家有两个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不是一个好领导?关键是看他对于老大的态度。

通常父母让老大让着弟弟妹妹,如果他没有,就认为他不懂事。

如果把两个孩子想成两名下属,一个是新来的,一个是老下属。当新人入职之后,你这个领导便要求老下属把资源全部的让给新人,并且不允许老同事有怨言,这样的处事方式是否合理?

老大已经上小学,平时你对他特别的严格,可是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你对他很生气。

试想你的下属在工作中非常勤奋,可是能力不突出。你如何评价你的下属呢?

在一旁数落,还是对他说,“能力是可以练的,态度是更重要。慢慢锻炼,能力就上来了,不着急。”

在家庭中把自己当成一个领导,是自己,也是孩子的领导。生活是一个大舞台,让你无时不可,不锻炼自己的领导力。


8月25日    放松是一种能力

Johan在学习了一上午之后,母亲让他去看个电影,美其名曰让大脑休息休息。

Johan照做了,看的是超级刺激的复仇者联盟看着特别的爽。可还没看完时,母亲就提醒他不要再看了,小明也觉得看的时间太久了,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我们大多数人说到放松的时候,以为就是娱乐。其实,娱乐和放松在生理上完全不同。

放松有三个特点:

第一,身体相对静止,大脑相对聚焦;

第二,对于自身身体和周围环境有深度的感知;

第三,可以独处时完成,并且之后没有付出负罪感。

看电影之类的娱乐会让大脑快速分泌多巴胺,使其处于爽的状态。

从放松的特点来看,娱乐并不是真正的放松。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类信息随时都有可能让大脑处于担心焦虑的状态。

让大脑放松下来,是一种能力。有三个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取这种能力。

第一,冥想。

冥想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大脑的各种想法。举一个类比,大脑当中的各种想法就好比是路上的各种车辆。平时就好比你站在路中间,遇到横冲直撞的车,你很容易担惊受怕。而冥想时,你就转移到了路边,看着路上的车流,你不会感到担心。

第二个方法是,记录或回忆感恩时刻。

当大脑处于感恩状态时,就不会同时处于担心焦虑的状态。同时,感恩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快乐。

第三个方法是,放松敲击法。

用食指或中指敲击下图的10个部位,在敲击时提醒大脑:虽然处于焦虑状态,但是我接受,我能够放松下来。按照顺序依次敲击,重复三次。

放松是一种能力,通过冥想、感恩、放松敲击的方法,让我们获得这种能力,进而不被担心控制,做大脑的主人。


8月24日    孩子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该如何做?

斯坦福大学的卡拉尔德韦克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她请10岁左右的学生解决对他们来说有难度的数学题目。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解决,但是他们的表现大相径庭:

有些学生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时,说“我喜欢挑战,我想这些难题会激励我继续学习,告诉我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有些学生则会说,“怎么这么难呀?这是故意在刁难我呀,我解决不了,我的数学很差。”

德韦克教授认为第1类表现的学生拥有成长性思维,第2类学生拥有固体型思维模式。

德韦克教授调研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接下来的行为。这些学生回答,他们可能会在后面的测试中作弊,甚至不参加考试等。

由此德韦克教授建议:孩子应当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让孩子由固定思维转变到成长型思维,父母的作用非常关键,主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培养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具有成长性思维。实现的方式有遇到困难不气馁、反思复盘、记录成就事件等。

第二,将简单的称赞转化为有智慧的称赞。

我们经常听到,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做了某件事之后说,“你太棒了,爸爸妈妈很爱你。”

这种称赞简单粗暴,孩子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被称赞,因此父母的称赞要具体。比如,孩子将饭后的餐盘拿到了厨房,父母应当这样说,“爸爸注意到你将餐盘收好,然后放到了厨房里面,爸爸觉得你这样做很棒。”

父母对孩子的称赞不仅要具体,而且要将称赞的重点由结果转移到孩子的努力专注和付出上。

第三,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孩子通常会说,“我不会。”

父母也会对他说,“你现在不用做这个,这个你不会。”

父母需要将这句话改成:“你现在还没有掌握做这件事的技巧。慢慢练习,就什么都会了。”

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父母很关键:父母要拥有成长型思维,同时有智慧地称赞孩子,并且在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引导孩子建立“还没有”的思维习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