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8给自己个定位:知识工作者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10人  01d2a1eeddb1

01

找工作啊,找工作。现阶段,我的同事基本上都在全力准备公务员考试。我这周切换了下模式,也象征性地加入了这个大军。大家考公务员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找份好点的工作。毕竟公务员相对稳定一些、社会地位高点、没企业那样有加不完的班等等。

但抛开这些,啥才算是份真正好的工作呢?我想,大家都有认真地想过。在备考的前中后,在刚毕业的时候,以及在高考懵懂成年的那一刻。答案,肯定是因人而异的。但作为学哲学的人,很像把它抽象出一个概念,适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你我他。

02

这不,就有了今天的文章。这个点子诞生于逛超市的过程中。因为在物美里等待服务员给我做煎饼,就习惯性地看微信订阅号中的文章。讲得主角是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巴菲特;内容包括他一生中每天花多少个小时看书思考,又在一年中吝啬地做几个重大决定等。

开头的引子很有意思,说巴菲特每天的工作时间可能不到两小时。与其管理的庞大公司和资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然后,联系一下我们自己,本来就不怎么重要的工作,却天天搞得自己焦头烂额的。更甭提,那些数不清的高管、企业家、政客们了。

不过呢,文章为了增加说服力,最后又列出了一长串类似巴菲特的不怎么工作,却取得了极高工作价值的绝顶高手。哦,不对。我所谓的工作方式,在原文中是生活方式。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分简单,似乎只有学习。再细分,便是阅读和思考。

03

由此,我把自己近一段时间所做的事情,和当下准备的公务员考试贯通了起来。因为不管考的是什么,其核心离不开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离不开相关方面知识的增长和巩固,离不开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所以,我在策略性的做着公务员题的同时,又报名了证券分析师的考试,还抽空看了下CFA一级的情况,每天早上学一学专业的英语单词。这背后的道理,用题目就能解释,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知识工作者

往近了说,我喜欢投资中的那些道道,想要把它学得透一点,运用得更好一些。放长远看,不管下一份工作是什么,终究少不了解决经济这一问题。当投资做得足够好的时候,便可以全职往这方面转。而投资所需要的,貌似有知识就足够了。

04

有了这一层认识,下面就好办很多了。那便是修正和构建新的生活方式,就像巴菲特那样,一天只上一两个小时的班,其他时间全部用来阅读和思考,从而创造远超于整天忙碌所干的活。至于其他全部时间的程度,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原则上,不妨借鉴一下奥卡姆剃刀:若无必要,勿增实体。鲁迅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还是有的。我自己则尽力在践行着《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所教导的同样内容。日常的吃喝、作息、锻炼等,都用日程表固定化,把最好的精力留给最该做的事。

这里还有许多好消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知识工作者的定位。比如,贸易物流的紧密联系使得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我们所创造的价值能够传播得更加广泛。还有虚拟的数字的移动互联网,让学习的方式、效率、迭代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然后就是知识与资本嫁接的可能性,已经跨越了人找钱的老套逻辑。

由于有了这些便利的条件和无限光明的未来,知识工作者的定位无疑是科学而正确的。就如同那句流行的令人深省的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向我们昭示着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去做正确而科学的选择,而不是没有选择的努力。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持续一生的恰当定位,其实不就是最重要的选择吗?

mplete�)��~c+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