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语111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本章分成两部分,子张认为这两个人具有“仁德”,而孔子只许以“忠”和“清”。
第一个人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姓鬬(dòu),名豰於菟(gòu wū tú),字子文。已,本义停止,这里作罢免解。
《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差二十八年中,可能有几次遭罢黜又任命,“三”非定数,而是多次。
上台无喜色,下台无愠色,交接时无隐匿。确实难得的气度,为人坦荡。孔子评价为“忠”。
第二个人陈文子。陈文子与崔杼同是齐国大夫,同朝辅佐齐庄公,崔子杀了齐庄公。齐国内乱,陈文子抛弃家产逃亡它国。谁知其它国家,跟齐国差不多,权臣弑君和把持朝政在春秋时期很普遍。“违”是离去。不愿与逆臣共处。说明其洁身自好。孔子给了他一个“清”字。
“有马十乘”就是有十辆马车,一乘配四匹马。这是指陈文子很有钱。“弃而违之”,弃的不是马车,是弃的齐国。试想,离开齐国出走它国,有马车不用难道走路去?应是带着家人和浮财,分乘十辆马车出逃。
子张问这两个人“仁矣乎?”孔子说“未知,焉得仁?”连智都算不上,哪可能够得上仁?差老鼻子了。
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是人品好。令尹子文不能连续执政,说明缺少权谋,这大概是孔子认为不智的原因。但以今人眼光,能和平交班,政斗未脱底线,一定有仁,虽然只是仁的基础级。
孔子认为陈文子不智,可能是因为他光顾着自己逃走,没有为整顿齐国乱局想办法。陈文子属陈国公族后裔。其先祖陈完因陈国内乱奔齐,被齐桓公封于田邑,改氏为“田” 。所以,陈文子又称为田文子。这个家族的人不聪明?聪明的不得了,是司马昭式的聪明。到陈文子的孙子就干成了一件大事“田氏代齐”,把姜太公后代的君位给篡了。孔子曾评价田氏“厚施薄敛”收买民心的手段,“齐之政卒归田氏,民到于今称之。”孔子如果看到“田氏代齐”,还会说陈文子不智吗?陈文子正是“田齐”奠基人。随便再说一个,王莽也是他的后人。陈氏入齐改田氏,田齐在秦始皇手里灭国,为避祸改姓王。王莽网议是穿越者,思想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