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短篇小说

实验小说┃意外

2016-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方东流

早上她刚一出门,就被一乡下中年跛足男子跟踪上了,一直跟踪了好几条田埂和一面小山坡。她悠悠然爬上那面小山坡,额头渗出一层细汗,但她的脑子却空空如也,目之所视、耳之所听、鼻之所闻、舌之所尝、肤之所感、心之所受,统统被挡在大脑门外,直到她在那面小山坡的坡顶短暂停留后,那个乡下中年男人蹲在坡脚假装东张西望,她打算沿着小山坡的另一面下山去走走时,延搁一词陡然楔进她的大脑。

她突然感到了威胁——这威胁并非刚刚形成,而是延搁已久。但这威胁却是在延搁这个词出现在她大脑之后才逐渐加强、明晰、进入意识的。换句话说,延搁这个词没有像日出那样自地平线下弹跳上来之前,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刚一出门就被人跟踪了,自然也没有感到任何一丝威胁,尽管她知道有个男人一直跟在身后。

事后连她自己也感到惊奇,脑子里率先蹦出来的竟是延搁这个词语。

实际上她于前夜就最初是在何处见过延搁一词这个问题有过瞬间追忆。最近她终于践行了半年前就已制定好的到异乡走走的计划。她从上海一路向西,乘坐动车,改换大巴,再搭摩托,最终在重庆X县X镇X乡一农家住下,吃过晚饭,洗漱过后,上床之际,突然在她脑子中冒出一丝意识:终于到异乡了,这个计划实在延搁太久了。跟着脑子中就产生了那个问题——最初在何处见过延搁一词。

就在她打算沿着山的另一面下山去走走时,延搁一词陡然闯进了大脑,进而她逐步感受到晕厥般的威胁。这些威胁以画面的形式在她脑子中循环频闪。但我们在这里仅仅只能以抽象的词语加以表述。这些词语包含:“袭击→抢劫→迷晕→强奸→割肾→谋杀→”编辑排版这些词语时应排成一个圆,让其首尾相接,方能准确反映这些词所代表的图像在她的脑子中循环频闪。

一个聪明成熟的作家,当他碰到此类型的题材时,通常都会依据上面几个词分段进行大肆的心理描写,描写过程中必定注重画面感,对气氛的渲染,还得就这个男人的跟踪与这个女人的被跟踪详细描绘一番,其结局自然也难以摆脱以上几个词汇所体现的涵义。而这也正是惯性懒惰之读者和平庸浅薄之评论家所期待的。

但我从一开始就唾弃-拒绝-摈弃了这种早已根植于读者和评论家大脑中的模式化写作机制-模式化情节范式-模式化心理期待的章法。

当然,应有的结尾必不可少,补齐之后,这篇小说也就大功告成了——这个男人见她往山坡另一面下去,终于鼓足勇气,跛着脚一口气冲上那面小山坡的坡顶,未作任何停留就朝她追了上去,而在她刚逃到那面小山坡的坡脚时逮住了她。

她挣扎着,伴以惊声尖叫,呼喊救命。

他双手抓住她的双肩,将她的身子搬正,跟着毫无来由地笨拙地迅猛地跪在了她的脚面前,双臂垂落下来,随手撩起她连衣裙的裙角,在手掌间轻轻抚着:“姑娘,这裙子真漂亮啊,在哪买的?我去给女儿买一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