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清如许”,要有“活水来”

2019-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羽化成蝶_052d

        周一早上刚进教室,几个学生就围着我开玩笑地问:“老师,您昨天去学习,取了多少‘活水’呀?”我会心一笑。

        原来,上周五晨读时,我们班重点背诵的是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极富哲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好理解;可是让学生说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他们大多只能说出字面意思,但其中的哲理就感悟不深了。于是我举例说,你们看,老师想要让自己的教学保持高水平,就要坚持每天都学习每天都获取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就像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不,咱们学校所有语文老都要利用这个周末的休息时间去校外培训学习。而你们,想要不断地进步见识更广视野更宽,也要坚持每天读书学习,给自己不断地注入“活水”。这样一说,学生瞬间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深意。于是也就有了今早的那句玩笑话。   

        切入正题,说说我的“活水”。周日上午,我参加了名师之路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这次研讨的主题是“聚焦统编教材,创生新意课堂”。孟强老师和王文丽老师都是来自北京的名师,他们的观摩课和报告,不同学段、不同课型、不同的设计理念,却是同样的精彩,满满的干货。

        第一节孟老师讲二年级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没有死板的理解诗意,也没有花哨的小游戏,而是在平实有趣中让学生知道了王之涣登楼时的背景,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想象到了当时的画面;随诗学写生字时更是在在有趣的儿歌中教给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尽”“黄”和“楼”的写法。课后,孟老师做了报告,分享了统编教材的主旨,自己创设的1+x组串式教学模式,为现场听课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第二节是王文丽老师带来的群文阅读《猎人海力布》和中国民间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紧紧抓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猎人海力布》为例,带领学生阅读了另两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总结许多民间故事共有的特点,并将民间故事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出来,动画、快板、壁画、剪纸、歌曲等,在轻松愉快中还学会了怎样创造性的复述故事。课后,王老师重点讲了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及用法,提醒教师们对待统编教要有大局观。

      两位名师的观摩课和报告让我思索很多: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虽然新课标的定位很清楚,每一个老师的心中也都很明白,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总是容易不自觉地背离。听了很多老师的课,也包括我对我自己的课的反思:在课堂上,我们太容易成为一个演员。我们声情并茂,深深陷入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或情绪激昂,情感热烈;或故作悲伤,情不自已。可是孩子们的情感总是难以调动起来,对老师表演的观看代替了自我的沉潜体验,至少缺乏主动的体验,至多在老师的吃力的带动中勉强一步步前进。但这两位老师真正把表达的机会给了孩子们,他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若隐若现,在适时的时候出现,给予恰到好处的指点,我们没有看见他们的手舞足蹈,却看见学生确实被她带动。可能这就是名家的魅力。

      从这两位名师身上取得“活水”,这就是我教学能力的一次提升。其实不管是参加培训、阅读书籍,还是教学中的点滴思考,都是“活水”的来源,今后我还会坚持汲取更多的“活水”,让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这汪清水沉淀得更加透彻。

想要“清如许”,要有“活水来” 想要“清如许”,要有“活水来” 想要“清如许”,要有“活水来”
想要“清如许”,要有“活水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