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其心

2020-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净土僧尼

“善用其心”,出自《华严经.净行品》。原文:「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万行法师在《善用其心》中言:“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大多时候,人们都处于被动中,被外部因缘牵动,被内心目标限制。心越是不安,越想躲避尘嚣、寻求安宁,可就算住进深山老林,外表看似寂静,内心更不寂静。

比如我曾因疫情的缘故被隔离几天,有了难得的空闲时间,隔离第一天还庆喜这难得的“闭关”机会,结果后面几天,一天比一天难熬,感觉时间过的特别慢,数着秒过日子。

所以寂静,不是去摆脱外界的干扰,而是要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在当下的生活中认识自我,调服自我;接受因缘,顺应因缘。处于低谷时,内心自我认同;立于高处时,内心如临深渊。

比如与他人讨论佛学时,专注于自己讲述的内容是否如法,而不是一开口就试图转变他人。谈话的意义所在,不仅是在合适的时间说适宜的话,也包括正在烦恼时,不说出错误的话。

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认为懂得一点道理,就应该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能说服别人,这都是过度用心的执念。

犹太法典说:“对于信仰者,不存在问题;对于怀疑者,不存在答案。” 

谈话应该是心平气和,不可用心过切。其实最好的说服力,就是躬身践行。

与他人相处时,只关注自己的修学和行持,不应该对任何人评判对错是非。在学佛过程中,应该越学,心量越大,越能包容。

比如没学佛前,只能看到人性的一面;学佛后,可以理解到人性的多面,那就更应该怜悯自他。

凡事用心太切,结果往往会差强人意。因为设定了目标,便局限于这个目标;聚焦一个结果,就会忽略过程。这种心态如同紧绷的琴弦,在出发点和目标的两端拉扯,整个过程中,除了患得患失和失衡的疲惫,毫无欢喜可言。

善用其心,不急不躁,行于中道。反之用心太切,则易被强烈地目的性反噬,徒增烦恼。

生活中很多苦恼的原因,不是因为被忽视,恰恰因为太重视。

比如,相爱的家人,我们自认为爱对方,重视对方。结果彼此被爱的很累,压力很大,这实际是因为自己缺爱,才会过于用力的爱。这种用心过切的爱,是极度的自卑和对爱匮乏的表现,对外界总是有较高的期待。结果越期待越不自信,独处时内心无处安放,众处时又容易过度张扬。

生活中用力过度,使出浑身解数,也不会因此获得转机,反而是给自己压力。

比如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明明每个人出三分力就可以,你非得出十分力,当大家做的事被你的过度用力隐没了,那所有人都会觉得你很逞强。

实际上,与人相处,放下自我去协作,比一个人用力更得体。

修行上用心太切,也是阻碍。有些表现过于精进的人,往往在生活中也容易执着,有较强的欲望。常常分不清什么是用心过切,什么是勇猛精进。

外表比谁都精进,但苦恼比谁都多,这绝对不是真精进,而是伪精进。也可以说,自身没有和生活相融,而是想以佛法把自己活成圣人。

真正的精进,不是发一时的勇猛心,而是发长远心,细水长流,不退惰也不造作。

若失长远心,难有平常心;心若不平,人就会躁动不安,制定所谓的目标和终点,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妙莲老和尚说:“修行懈怠不可以,太精进也不可以,要不急不缓,保持平静安康、保持恒长心境,才是用功之道。修行不是要你跑得快,是要保持一定的步度,持之以恒。”

安心为万行之本源,稻盛和夫在《心》中说:“人生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提高心性,除此之外,人生再无目的。”

那应该如何持守这颗心呢?——安心。

心安住于善,则引生善行乐果;心安住于恶,则引生恶行苦果。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正确的安心,将心念安住于念佛、欣慕极乐。

娑婆世界的人事物,注定是有缺憾的,凡夫的我们也注定不会完美,当我们愿生心真切,自然会看淡这个世间,不会有那么多得失计较的心。

如果时时想到:我们是要往生的念佛人,余生一切都是围绕着念佛往生的,那很多不完美的事情,慢慢会理解包容,少计较少烦恼。

做为学佛人的心念,应是:安心于念佛,归心于极乐。念佛愿生心是真实的安心,是究竟的善用其心。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僧尼2020.9.2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