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考是自由的吗?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无限的,自己脑子里想什么是任何人都管不着的,想怎么想就怎么想。真的是这样的吗?
还真不是。其实,每个人的思考自由度都限制于两个因素。
一是知识面的局限。
你没接触过天体物理学,虫洞的假想就不是你能提出的。你不懂日语,你的思考结果当中也不会包含wabi-sabi这类日式美学理念。 你不会做菜的话,也想不出怎么从无到有端出一盆佛跳墙。
第二是思维方式局限。
我们很难逃脱思维定势的困扰,思维定势是在过去某一阶段的经验总结,是经过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验证的“正确思维”。但是当事物的内外环境变化时,仍然固守“正确的”定势思维却行不通了,甚至可能要吃大亏。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美国一位科学家在海洋馆里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玻璃板把一条具有攻击性的大鲨鱼和一条小鱼隔开。刚开始,这条大鲨鱼不断撞击玻璃,企图捕食隔壁的小鱼。无奈玻璃隔板太坚硬,无论怎么发威,玻璃隔板丝毫未损。攻击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便放弃了。于是,科学家便把隔板悄悄地移开。意想不到的是,大鲨鱼再也没有攻击过小鱼。它们都温和地在各自的领域活动,互不侵犯。
也可以这么讲,你的知识面越广,你的思维局限和漏洞越少,你的思考就越自由。
因此,要想扩大思考自由度,就需要在知识和思维两个方面突破。
一是完善知识面,做一个“淘金式思考者”
如果你是一个求知欲旺盛的自主学习者,多读多听多看多问就行。但你可能要当心一件事:补知识的时候,可能会加重你的思维局限。
怎么会这样呢?这里面有一种陷阱,来自一种思维方式,叫 海绵式思维 。
海绵式思维就是,有些人获取知识时就像把海绵放进水里,见什么吸收什么,不作选择,他们追求的是数量。
海绵式思考者有他们的强项,那就是能快速完成海量的信息积累,拓宽眼界。但如果从始至终只秉持这种单一思维方式,副作用是,没有能力批判和拣选信息。
海绵式思维的作用下,你的思维模式、思考习惯能长成什么样子,就得看天赋和运气了,因为它是被你所见到的一切堆砌成的。你看到什么就学什么,你看的人怎样思考,你就怎样思考。你看见的知识是冲突的,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冲突和摇摆的。知识体系弱,思考体系也就只能更弱。
更可怕的是,因为缺乏反思能力,他们可能都意识不到他们的知识体系在低效和摇摆。
有一种学习者很擅长破这个局,他们叫淘金式思考者 。
他们会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甄别信息的真假和有效性,然后再决定是不是用它来充实自己。这个过程就像淘金一样,把泥沙过滤掉,把金子留下来。
也就是说,淘金式思考者用批判精神来拣选知识,从而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可靠。
二是破除思维局限性,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无序是人脑的自然态,只有我们一醒来,大脑就不断被延绵涌现的各种想法拽走注意力,也就很难跳脱出这些想法,去审视它们的生成机制。
尤其是,当我们作判断的速度太快,以至于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完成了思考的时候,我们可能产生了一个观点,说出了一段话,写下了一句文字,而形成这些东西的那个过程已经结束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既然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思考,那怎么反思自己的思考?
你也许有这样的经历:你跟朋友聊天,在你不经意说了某句话之后,对方恍然大悟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在这种时刻,你其实就是帮朋友点破他自己的一个思维局限。因为你是一个旁观者,你天然比他更清醒,更不受迷惑。
所以,旁观者身份,其实就是一种更清醒、更置身局外的洞察者身份。你也可以做自己的旁观者,第一个你在思考,第二个你在观察第一个你的思考。
怎么能训练这种自我分裂的能力,自己来当自己的旁观者呢?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练习冥想
冥想要求我们不要评判自己的体验,只是单纯去感受它。它是练习旁观我们内在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种是训练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却要求我们像检察官一样,不断检验和评判自己的思考,从而提高思考的质量。它是练习旁观我们的思考过程。
批判性思维,不是要求你从一开始,就建立完备的思考过程去推导出完美的结论,而是自己当自己的苏格拉底,带着问题意识,面对一个结论去倒推,用一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去检验这个结论是否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