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杂文清谈

熹妃辨:等出来的胜者

2019-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女史箴言
熹妃辨:等出来的胜者

《甄嬛传》,几年前风靡大江南北。谈者总能津津乐道于剧中人物各种表现,想当然认为后宫就是个斗兽场,女人们比美比心机,尔虞我诈外加勾心斗角。

当然,女史君不否认后宫里一定会有这些小情绪,但请记住,后宫之所以是后宫,正因为,它不止有宫心计,更有命运说。

甄嬛是个艺术品,而孝圣宪太后可是实物。今天我们便来谈谈甄嬛背后那个真实的孝圣宪太后。

迄今为止,史料只有熹妃册宝,还未发现熹贵妃册宝,其他贵妃册宝都齐全,这也是一大疑点,因此,这里暂时称之为熹妃。

当然,妃或贵妃都不影响儿子继位为皇帝,清朝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嫔位以上都是主位,雍正吸取自己继位的教训,怕后代重蹈他当年兄弟相争手足相残的历史,于是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看上哪个儿子就抬举哪个儿子,抬举了还不公开说,遗旨装进盒子,放在“光明正大”牌匾后,一驾崩就宣读,想篡位都来不及。

乾隆登基后,母亲熹妃被尊为皇太后(即孝圣宪太后)。

据清宫史料记载,雍正帝的主要妃嫔在他继位前就“出场”了,也就是说,雍正继位后册封的后妃清一色是“王府旧人”。

嫡福晋乌喇那拉氏被封为皇后,侧福晋年氏被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格格钮钴禄氏(钱氏)被封为熹妃,格格耿佳氏被封为裕嫔,格格宋氏为懋嫔,贵人刘氏封谦嫔。

细心的你肯定看到了女史君在熹妃这一栏的特殊注解,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件事,熹妃其人。

熹妃辨:等出来的胜者

野史中关于乾隆身世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女史君要告诉你,有问题的不是乾隆,是乾隆他娘。乾隆一定是熹妃的儿子,看图说话(上图为雍正熹妃与乾隆),娘倆相似度很高,不过个人感觉乾隆跟老爹雍正长得更像。所以民间那些掉包计传闻根本站不住脚,基因摆在那里。

还有说乾隆母亲熹妃是汉人的,传着传着就扯到下江南找外祖父家的事儿了。即然这样,咱就好好说道说道。

争议之多源于史料记载疑点之大。先来看看问题所在:

《永宪录》:“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有一条档案记录: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也就是雍正实录; “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清史稿后妃传》,”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进熹贵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皇太后,居慈宁宫。“

女史君是按照史料成书先后顺序排列的,对比之后,发现其他人都没问题,就熹妃有问题,明显的违和感!

经过反复对比论证,女史君得出一个论点:熹妃出身不高,姓”钱“的可能性大。

接下来女史君就跟大家分享这个论证的过程。

首先,“格格”是低阶位侍妾的封号,钮祜禄氏为满清八大姓,正牌八旗子弟,各旗均有分布,就算一开始是“格格”封号,也不可能一直都是,尤其是生子后。从时间推测,她13岁入府(1705年),19岁生乾隆(1711年,雍正1709年由贝勒爷升级为雍亲王),31岁封熹妃(雍正继位1723年)。也就是说,在生了儿子这十多年来,本该“母以子贵”,且雍亲王当时只有两位“侧福晋”,即年氏和李氏,按亲王建制,他可以有四位“侧福晋”,但雍亲王并没有给她升级,也就是说“格格”这个身份伴随到丈夫登基,按这个逻辑,有多不可能思议你知道吗?

如果你认为这没什么奇怪,那就太小看我们的等级制社会了。在那个什么都讲究出身背景的时代,这种”忽略“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儿啊,皇家也不会冒险得罪钮祜禄全族。

从孝圣宪太后最好的朋友耿佳氏(裕太妃)为内务府包衣的出身来看,最大的可能性是熹妃姓钱,同样为内务府包衣出身,娘家卑微,通过选秀来到四贝勒府(后来的雍正帝)。在府内并不受宠,一直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好在生了个聪明儿子给她争气,在得到爷爷康熙赏识后,母子俩才得到丈夫雍正的重视。

其次,《清实录》存在篡改可能性,而《清史稿》本就是后人未定稿的史书,更是直接引用了实录资料。

乾隆年间是中国文字狱最恐怖的时代,乾隆帝自比“十全老人”,对帝国方方面面干预颇多,尤其是文化事业。乾隆帝一方面倾心汉学,一方面又担心汉族知识分子,所以在自己出身这个问题上尤其敏感,加上好大喜功贪慕虚荣的个性,他会为自己的母亲寻找一个良好的背景是可能的。

网上很多“专家”认为,“钱”字是“钮”字的误写,那么,女史君告诉大家,我们得用逆向思维,要知道,最接近“钱”字的满族贵族大姓也只有“钮祜禄氏”了。(大家想想这两字的繁体字写法就明白了)乾隆想改,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就近原则。

第三点,雍正帝偏爱“汉妃”举世皆知,看看他的后妃传就懂了,妃嫔几乎清一色的汉女。最出名的当属年贵妃,她的事我们另起行文再说。如果熹妃是”钮祜禄氏“而不是”钱氏“却一直被压在低位阶,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说一种可能就是,熹妃娘家的获罪籍没内务府的满人。

顺着这个逻辑,女史君就研究了熹妃的”官方娘家“——四品典仪凌柱。”满洲镶黄旗人,曾祖萨穆哈图,弘毅公额亦都巴图鲁伯父。“不看还好,一看就更加确定乾隆篡改母家身世的事实了。按这个出身,她们家既没有获罪前科,还是满族贵族,更是开国功臣之后。那么,熹妃的身份变迁就显得更不可思议了。当”格格“当了十多年,”母以子贵“也没用,直到丈夫继位才升级为”妃“,到丈夫驾崩也不见升迁……乾隆这么不附和逻辑的篡改,难道就不怕后人挖苦嚒,太过于明显了嘛?

第四点,我们再来看雍正其他妃嫔,贵妃年氏,其父年遐龄湖广巡抚(正二品),其父、其兄都是进士出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晋升雍亲王,随即恳请父皇康熙册封年氏为侧福晋,此时的年氏还没有生育孩子,而且还是汉军旗籍。看出来了吗?宠爱有多重要!娘家有多重要!年氏来自科举出身朝廷认可的正二品大员!但你千万别低估清前期满清贵胄的影响力。钱氏早于年氏进府,先生儿子,若是开国功臣镶黄旗钮祜禄氏的出身,会被一个刚刚脱离努籍科举出身的汉军旗压过一头?天大的笑话!

如果一个例子不够,再看齐妃李氏,知府李文烨女。雍正帝为雍亲王时为侧福晋,年龄与雍正相仿,早期很受雍正宠爱。还在亲王府期间就已经生育三子一女。在封建社会,贵族家庭母以子贵还是很重要的。按品级,如果钱氏父亲是四品官,是要大于李氏父亲这个五品官知府的,再说两人都生育了儿子,可钱氏地位还不如李氏,不合常理!

从这个逻辑看,要么会生儿子,要么娘家实力强,否则不可能封”侧福晋“,要知道,”侧福晋“在清代地位很高,亲王”侧福晋“等于郡王嫡福晋,需要“请侧”(皇家正式册封),要上玉谍的。

那么,如果熹妃为钮祜禄氏,没有“请侧”已经稀有了,况且还生了儿子,这样都不得晋封就太让人费解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后妃册宝册文

“咨尔嫡妃那拉氏、祥钟华胄。秀毓名门。温惠秉心。……”——皇后册文

“咨尔妃李氏、持躬淑慎。秉性安和。纳顺罔愆。……”——齐妃册文

“咨尔妃年氏,笃生令族,丕着芳声,赋质温良。……”——年贵妃册文

“咨尔格格钮祜鲁氏、毓质名门。扬休令问。温恭懋著。……”——熹妃册文

这个看完,女史君都想笑了,乾隆果真是个愚蠢的篡改家,“格格”封妃的册文内容敢与皇后平级,还“毓质名门”呢?乾隆是不是内心很介意这事儿啊?忍不住要强调一下,这一强调就露馅啦。雍正期间,礼部司仪官有几个脑袋敢用皇后册文内容给“格格”封妃??唯一可能是,乾隆继位后,在皇帝的示意下修改。

可能大家又要问了,都当皇帝了还怕人议论,给外祖父家提拔提拔就好办啊?不是前朝就有“改姓抬籍”的先例吗?

就条件来论,存在两种可能:

1.钱氏娘家太卑微,咱那位虚荣又自大的乾隆爷根本不想认这门亲,默默派人打点打点即可,不必声张。参考同时代的《红楼梦》,探春不认亲妈娘家,只认嫡母的娘家,这是时代问题,为了自己的前程,谁不想脸上有光呢。

2.钱氏可能连娘家都没了。内务府有养生堂,专门养育失怙的包衣子女,或许钱氏就是那里长大的,因为姿色出众且识大体懂规矩才有了进府伺候的可能。所以谈不上提拔谁谁了,还是找个有面的背景比较实在。参考同时代《红楼梦》,秦可卿就是出身养生堂。

皇后失子,齐妃失宠,年妃失势……竞争者一个个离开赛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最后花落熹妃家。

说到乾隆,很多人会说,这是个天资聪颖非同一般的孩子,连爷爷康熙都赞叹不已非要亲自教导,说得好像雍正的帝位都是因这个孩子得来似的……

事实是这样,雍正皇帝虽然是德妃所生,但扶养人与太子一样都是孝懿仁皇后,乾隆皇帝也不是唯一被康熙养在宫里的孙子,更有太子胤礽的几个孩子。

如果不是年贵妃三个儿子都夭折,历史就很难讲了。

总之,熹妃的人生是儿子继位后才一路开挂~所谓厚积薄发,这也是个心态极好的女人,不然能活八十六?还把这长寿的基因遗传给了儿子乾隆。

不争不抢,一心一意过日子,这感觉有点像《红楼梦》李纨,终归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安分守己,也许是人生最大的赢面呢?熹妃的成功,谁说不是等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