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本书读懂中华帝国的起源之二:帝国格局
前段时间很火的一套书叫《哈佛中国史》,其实叫法并不准确,直译应该是“哈佛中国帝制史”。和我们要说的中华帝国的起源一样,国外的学者们同样将秦朝视为中华帝国的开端。自秦朝开始,有了中国的概念,有了统一的帝制,同样,也有了影响中华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所以说秦朝是奠定中国帝国格局的起源,我们会通过《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把这“格局”说明白。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诸侯到帝国,简单粗暴的说明了格局的由来。这个帝国格局的基础是——律法制度,结果就是——华夏统一。同样的历史时期,西方世界的希腊和罗马也形成了帝国,最终却仍是以分裂收场。缺的就是没有奠定可以实现统一的基础,那就是切实可行又可以传承的律法制度。
对实现统一格局影响最大的一条,就是由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实现的中央集权管理。这就像一个大公司,是采用区域分公司制度还是区域加盟商制度。分公司可以实现集权管理,保证政令合一(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加盟商则只能形成松散的管理结构,核心凝聚力是利益。当总公司出现问题,分公司可以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加盟商则会分崩离析作鸟兽散,甚至落井下石拆台起哄,做大的加盟商甚至可以回购公司。
从国家格局来看,诸侯永远是不稳定因素,做大之后就是威胁,或威胁权力中心,或导致分裂混乱。秦朝以后,历朝历代藩王都是忧患,从汉武帝到康熙大帝,很多帝王都是先削藩再立业,可见藩王割据状态对国力和统一的影响有多大。虽然藩王造反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只有明朝的朱棣,他成功以后的第一件事儿也是——削藩。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把变法作为了一个核心进行了重点描述,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的成功,迎来国力的强生,而魏国、楚国这些国家虽也变法但都无疾而终,恢复成了士族大家控制权力的局面,自然无法形成合力。虽然商鞅最后商鞅死的也很惨,但他的变法却没有被废除,这是其他变法者没有实现的目标。
当然秦国的变法是个系统化的复杂工程,从大政方针到刑罚奖赏再到军功晋升,极其严明。后世在说到秦朝的时候往往只提其暴政,其实难免有历代史官的可以涂抹,秦朝自商鞅变法以后的刑名治世,奠定了后世的千年帝业。刘邦造反成功了,表面上废除暴政,简单的约法三章,但实际上在行政管理层面,让各级官员还是该怎么干怎么干,因为他们也没有更好的治理办法。包括汉武帝之前的汉朝皇帝,基本上都是无为而治,表面上是休养生息,实际上还是在享受秦朝留下的制度资本。只不过秦朝当诞生,制度没有发挥出效能,就毁在了赵高、胡亥这些人手里;而汉朝吸取了教训,承载了秦制,并发扬了帝制。
这样,中华帝国的核心价值观便形成了,大家不再说我是齐人,你是楚人,而是统一的炎黄子孙,也真正形成华夏一家。而且在这样的统一观念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变的统一而服从,即便是多民族也能接受并被包容。回头看看西方,也就是欧洲,现在还在说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拉夫人等等,所以他们没办法统一。一个英国,就那么大个地方,还是个联合王国,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还有个威尔士,基本上算相对独立,甚至还有个北爱尔兰没事儿想闹闹独立,还整整恐怖袭击。
《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的另一个重点讲的是战争,秦国灭六国,也不是推土机式的倾轧,经过了几大战役,历经了各种波折;秦朝的覆灭也不是一个大泽乡起义、一个刘邦项羽这样简单的故事。说起这些话题和精彩的故事就很多了,在帝国格局这部分我们就先不多说。在第三本书中,我们来围绕中华帝国的起源,讲讲各种人物、战争、思想的——风云轶事。
帝国格局:《看懂中国格局的第一本书》——END——
我是削寒……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