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此”薄“彼”?

2019-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薇易冷

厚“此”薄“彼”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告诉你,你想错了!因为此“厚此薄彼”非彼“厚此薄彼”。在看完王崧舟老师的读薄读厚之后,我忽然想到了这个词,请大家耐着性子且听我细细道来其中原委。

在第三集中王崧舟老师谈论的就是如何把诗词读厚然后读薄,而我对王老师的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来来回回在诗歌里“走”上几回,这样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诗歌想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的?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王老师怎么讲的?在拿到一首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把它读厚,怎样读厚呢?我们应该先从整体去赏析再从名句局部着手比如:《长相思》有一段这样的赏析:词以“山一程,水一程”这路个字叠韵发端,是此调的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当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这样去读我们就会把诗读的越来越厚。如果我们在读诗词时遇到对立的解读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去好好了解关于作者的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料,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去诠释或者说是更贴切还原作者当时的意境。我们还可以去读作者的相关作品了解这个人,也可以去读他的其他的作品,你就会越来越坚信这个人的特征以及他情感的旨趣和他的人生基调这样你就会越来越接近作者。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按照统一的情感和意旨去搜集更多的其他诗人诗作,如果我们这样去读,是不是读的更厚了?

在谈到古诗词的阅读上,我忽然想到了一个词:意象。在我们古代的诗词当中意象用的最多,特别是唐宋时代以及以后,大多都是用意象说话。何为意象?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譬如你在路边发现一朵花,这就是象,一旦我们开口去描述它,这朵花的真相就被蒙蔽了,它不再是纯粹的一朵花,它承载着人的意------我们的感情和思想。所以文学作品中的“花”与生物课本中的“花”是不同的,前者被加了人的感情滤镜,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和情绪意味。这种滤镜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此生物课本上花的,看一次我们就了解了,确定了。而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眼里的花,值得我们一看再看,不断地认识和重新去发现,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价值。所以好的诗词最忌讳直接抒情,它们更倾向于用意象说话,在表现意象时常常会用一些修辞手法将事物和语言陌生化,使之读起来含蕴隽永,耐人寻味。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虽然是潜在的,却是主导的。

如何解读古代诗词的意象呢?我也为此苦恼了许久,某日从熊芳芳老师的著作中找到了解决之道。首先要寻找人与物的契合点,因为意源于人所以还是要寻找人与物之间的契合点。其次发现意象之间的对比,古诗词中,经常有前后意象的对比的现象,在对比中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审美的取向和人格追求,这个王崧舟老师也谈到了。再次我们还可以找到分析点与面的关联性,因为要准确深入地解读古代诗词的意象就必须关注点与面的关联性。这样去读,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诗词读出一定的厚度。

读诗仅仅读厚就可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我们如何读薄?首先我们应该是抓关键词。关键词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直接打开作者的心门。因为当你能够读薄一首诗时,其实你就读懂了作者的一生,正所谓一词一世界,一字一人生。当然读薄还不是古诗阅读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读活。怎样才能读活呢?首先是把自己放进诗里面,体验着作者的体验。什么是读活呢?就是当你面对一种与你生命没有关系的知识的时候,你能够对它做出一番亲近的体验,使你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读活,当然读活并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一辈子的功夫和修养。

虽然古诗词阅读不是一时一日能够读好读活的,但是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闯过古诗词阅读的难关。从而不仅练就读厚的本领还有读薄的能力,并且逐渐培养出读活的才能。

�w�A��L��V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