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灵感捕手
“啊,我没有灵感啊!!”,但凡写作的人,一定曾叫喊过类似的话语。我虽写作时间不长,但也饱受没有灵感的折磨。直到我听到马伯庸谈灵感,我才明白一个道理——灵感,需要自己去捕捉!
灵感,在任何领域,都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而在文字的世界里,灵感更是被赋予了近乎神圣的地位。一旦获得灵感加持,安静的文字就能爆发激情,平凡的故事也能感人肺腑。但是,灵感却又总是飘忽不定,正如双雪涛所说,“它会盘旋在意识里,隐藏在记忆深处,像一颗种子不停地提醒你应该写一下。”但到底写什么,怎么写,它却总是不言不语。而我们想要更好地创作下去,就要学会做一名优秀的灵感捕手。
灵感,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它并非固定于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而是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一颗敏锐且开放的心,对周遭的一切保持好奇和观察,让自己的心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一场疾风骤雨,让路上的行人都乱了套,看到前方因奋力奔跑而撞了个满怀的帅哥靓女,我会想,他们是否会开启一段奇妙的故事?或许,我可以为他们书写一篇《雨中的浪漫》。看到路边的花丛中有个灰影一闪而过,我会停下来仔细寻找,灰影没发现,却看到两只蜗牛你戳我一下,我点你一下,不知在交流什么有趣的秘密?于是我悄悄地蹲下,耐心观察它们并构思着一篇《蜗牛的秘密》。回家看到父母又在厨房为放生抽还是老抽而争吵,转眼间,他们又在在饭桌上互相夸赞对方的手艺真不错!我却不再像往常那样烦躁,反倒想着是不是可以为父母写一篇《柴米油盐中流淌的爱情》?原来,这种对生活深入的洞察和体验,也是触发灵感不断涌现的源泉。
然而,灵感虽然随处可见,却并非人人都能够轻易地发现并抓住。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灵感。阅读,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广泛地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察角度 、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那些读过的书籍,都会在我的潜意识中发酵,慢慢激发出新的思考和联想。作家马伯庸从小就喜欢历史,从小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文献。随着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他发现那些隐藏在“大”历史宏大叙事背后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小”事件,更加生动,也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这才有了《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等爆火的故事,他也成为受人称赞的深入历史缝隙的“说书人”。除了阅读,旅行也是培养灵感的重要途径。在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我们的感官会被激活,思维会得到拓展,从而为创作提供全新的素材和视角。这也是许多作家经常要外出采风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发现并培养灵感后,还有至关重要的环节——训练。灵感往往是短暂和偶然的,如果我们完全依赖于灵感的到来,那么写作将变得不可预测且难以持续。因此,建立日常的写作习惯,训练自己写作的手感显得尤为重要。还是以马伯庸为例,他专职写作后,租了一个小房子作工作室。早上,他送儿子上学后就直接来到工作室,门一关,坐下来,开始写,直到下午五点下班收笔。朝九晚五地写作,稳定地输出,才有了他一年一部作品的高产量。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灵感就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客户,等待他的到来,你可能要花好长时间。定期写作,你就会发现好的想法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多动笔、多修改,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不请自来。
在不断地写作中,我又发现,灵感与训练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我们需要空间和自由,让心灵得以飞翔,捕捉那些难以预料的灵感火花;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约束和规范,让自己在没有灵感的时候依然能够持续创作。其实,当你找到这个平衡点时,就已经是自己灵感的捕手。那么,就让我们在灵感的引领下,继续用笔尖描绘出心中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