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屡见屡鲜,让习惯保持新鲜感?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屡见屡鲜》,讲的是习惯化带来屡见不鲜,如何主动改变这种模式,让自己能更有好奇心、敏感性,更能享受生活、善于创新。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分别是美国社会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卡尔·桑斯坦,著有《噪声》《明断》等作品。另一位是塔利·沙罗特,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系副教授,代表作《被左右的独立思维》。
1.听书笔记
01)习惯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广泛影响,它可能助长说谎行为,降低创新能力,削弱风险意识。
这种影响涉及我们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等多个方面。我们的习惯化本能,会逐渐降低我们感受的最低阈值,特别是对快乐、痛苦的感受。
02)如果你需要完成一项不愉快的任务,那么最好一次性完成,而如果那些非常愉快的体验,你则可以适当切碎,增加快乐体验的频率,而不是延长长度,阻止习惯化。
03)也可以反过来利用这种习惯化机制,如果想戒掉某一种对自己不太好的习惯,就狠狠地连续享受这件事,一直到觉得厌烦为止。
04)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控制习惯化,如在愉快体验中加入适当中断、多给予他人、改变环境、更新风险提醒、体验可控范围内的负面结果等;最重要的是要主动意识到习惯化的存在,努力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度和创新能力。
2.听书感想
人的行为是一系列习惯的总和。
习惯有好坏之分,不管是哪种习惯,都会习惯化。
一旦习惯化,说明我们从意识到行为,都适应了固定模式,进入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最初的感觉及状态渐渐消失不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走的通勤路,驾轻就熟后,感觉平平无奇,常吃的饭菜,时间久了也会感觉腻,常做的事情,突然有天觉得枯燥乏味。
也许这习惯是个好习惯,只不过再好的习惯,一旦习惯成为固定的习惯化,早前的刺激也就不再有当初的作用,整个人的神经变得越发顿感。
所以,不要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再好的习惯,一旦次数多了、时间久了,也会变得习惯化,于是会新鲜感不再。
不仅如此,还会发现思维及行为不知不觉中陷进了固定的框里,没有意识到在习惯化之外,还有其他可能。
对于好的习惯,不仅要适当控制度,别每次都爽到尽兴、酣畅淋漓,留那么点余量意犹未尽,才会心心念念。
也可以把它分解,分成一个个先环节或动作,把细化的内容做好,增加良好的体验感。
又或者,主动加入变化,微小变量带来的那么一点不一样,给身心带来新的刺激,再次体验到一些新鲜感,
为什么变量不能太多呢?如果变化太大,与过往习惯大不一样,可能会带来不适,造成身心抗拒改变。毕竟人都习惯待在舒适区里。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