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花园村(微小说)
花园村,曾经只是湘西群山深处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村子三面环山,地势偏僻,人们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十年前,这里仍是“屋破山荒”的代名词。然而,如今的花园村却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还被评为“美丽新乡村”示范点。这一切的改变,源于村民的共同努力和一位年轻人的归来。
1. 山村的困境
十年前,花园村的贫困显而易见。村口的石板路坑坑洼洼,村里的人大多住着低矮的瓦房,遇上下雨天,屋里到处漏水。田地里种着些苞谷和红薯,收入微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
村主任老秦每天愁眉不展,虽然村民都喊他“秦能干”,但他也有自己的难处。“村里没产业,没人才,靠天吃饭,想发展也找不到方向啊!”老秦时常在村口的大榕树下唉声叹气。
这时候,村里的一个年轻人——刘小山回来了。他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了几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金。回村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村子打造成“花园式”乡村,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
2. 青年归乡
“你小子净会瞎折腾!咱村啥都没有,搞啥花园?”这是刘小山刚回村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什么都没有,那不正是机会吗?大家想想,咱们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比城里好,村里还有老祠堂、古井和梯田,这些都是宝贝啊!”刘小山在村民大会上激动地说。
“那也得有钱才能搞得起来呀!”有人质疑。
刘小山笑了笑:“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但需要大家的支持。只要大家相信我,咱们一起干,村子一定能变样!”
刘小山的信心来自于政府的乡村振兴政策。他主动联系县里的农业和旅游部门,争取到了一笔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为了进一步融入乡村振兴项目,他还找了几个大学同学帮忙设计村庄规划,提出“花园村”的概念:以梯田为背景,种植四季花卉,把村庄打造成一片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
3. 花园梦的起点
说干就干。刘小山带头平整村口的荒地,种上格桑花和向日葵。村民们起初并不相信,但看到几个月后花田吸引来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心里动摇了。
“这小山还真有两下子!”村民李大爷感慨地说,“看来咱们也得动起来了。”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刘小山又带着村民在山腰上修建观景台,把村里的老祠堂修葺一新,还建了一个农耕文化展览馆,展示传统的农具和手工艺品。他还发动年轻人开民宿、做农家乐,把村里的土特产拿到网上去卖。
村子渐渐热闹了起来,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红火。
4. 坚持与挑战
当然,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搞民宿时,村民们对刘小山抱怨不止。
“这床单得天天洗,累死人了!”“搞民宿赚不了几个钱,还不如种地!”
面对质疑,刘小山没有退缩。他主动帮忙打扫民宿,还亲自跑到县城联系旅行社,拉来更多游客。看到小山这么努力,村民们渐渐不好意思了,大家开始认真经营民宿,改良菜谱,提升服务质量。
还有一次,村里新修的花海遇到大雨,部分区域被冲毁。村民们以为计划要失败了,但刘小山连夜联系专家,请人设计了更科学的排水系统。看到小山如此坚韧,村民们也被感染了,纷纷加入到重建的队伍中。
“咱村不能让这场雨打垮了!”老秦在村民大会上挥着锄头喊道,“小山都不放弃,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
5. 山乡巨变
几年过去,花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梯田被五彩的花卉装点,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主题:春天的油菜花海,夏天的荷塘,秋天的向日葵和稻田金黄,冬天的红梅点缀着白雪。
村民们纷纷从外地回来创业,有人开了手工艺品工作坊,有人专门负责农产品直播带货。村里的年轻人不再逃离,而是成为了“创客”,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让村子变得更有活力。
村民李大爷的民宿已经成了“网红”住宿点,游客络绎不绝。他笑呵呵地说:“我这把老骨头也能挣大钱,真得感谢小山啊!”
花园村的成功经验还吸引了其他乡村来参观学习。刘小山也被评为“乡村振兴先锋”,但他始终谦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整个村子的努力。”
6. 记住初心
有一天,村里举行了一场大型文艺晚会,主题是“花园村的故事”。舞台上,村民们自编自演了一出戏,讲述从破旧到繁荣的村庄变迁。最后一个节目是由村里的孩子们表演的诗朗诵,标题是《记住初心》。
“小山哥哥,你还记得当初回来时说的话吗?”一个小女孩跑到台下问刘小山。
“当然记得。”刘小山笑着摸了摸女孩的头,“我说,花园村要成为大家的骄傲,而不是遗憾。”
女孩甜甜一笑:“我们也会像你一样,守住我们的家乡!”
台下掌声雷动,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种温暖而振奋的氛围中。
---
结语
花园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村庄从贫困到繁荣的蜕变,更是乡村振兴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通过村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花园村展现了大山深处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乡村美好未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