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1983

2023-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X逆生长

这是价投班的作业,虽然有很多的感触,但是作业里就只打算写这两点了。回头在公众号里打算多写几段。

读了巴老1983年写给股东的信,对其中2个点感触很深:

一、投资长期主义与股东权益

信里说到:频繁交易等于投资者变相向自己征收税款。
如果是一家12%的股本回报率的公司,每年转手率100%,双边收费1%,那么所有者的12%收益中有1/6都会变成摩擦成本。这种换椅子的游戏实在是成本太过昂贵。”

其实此前虽然知道交易费用对收益是有影响的,但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每年的换手率如果是100%,那么按日来算是0.27%。所以顺便去查了下国内各股票的换手率情况,一些媒体的数据是大多股票每日换手率在1%——2.5%(不包括初上市的股票),70%的股票的换手率基本在3%以下。看了下茅台的,这几天在0.16%,在国内算是比较低的了。如果是按照每日1%,每年按300天,换手率就是300%了,即便是单边交易费,按照平均万三的交易费,那就是0.09%,一年下来的成本接近1%。如果一个市值百亿的公司,也就是1亿的利润要摩擦掉了,也还是非常夸张的。

高频交易就是一个典型的零和博弈,不能让蛋糕变得大,只能增加摩擦成本,而且变相给自己征税。

如果只是为了赚交易差价,唯一的目的就是找人来接盘,从本质上就没有把自己当作股东。

巴老希望自己的股东不要去承担这些无谓的交易费,让股东真正享受公司成长的收益。所以也不会去拆分股份,因为现有的股东就是很理想的公司合伙人。

能维持这样一群高质量的长期主义的股东,跟巴老不断地跟股东坦诚沟通和交流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在跟很多基金管理人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遇到的问题都很类似,就是受到投资者的牵制,使得自己的策略不能很好的实施,大多投资者都是一年不赚钱就赎回跑了,基金管理人非常被动。
而巴老打造的投资王国,股东们和巴老其实是相互成就的。稳定的资金让巴老可以放心去做长期投资,而长期的投资产生更好的收益,从而使股东更稳定。

2、透过商誉看公司的形态
之前从未对经济商誉和会计商誉进行过区分,对商誉的理解也只限于财报上的体现,经过巴老这么一解释,感觉有些醍醐灌顶。

会计上的商誉其实很难体现公司真正的价值。
“一个真正优秀企业的形态,是随着通过膨胀正向增加,而不是减值。”
“真实的经济商誉倾向于跟随通胀在名义价值上成比例增加。”

巴老举了个例子,两个公司名义盈利一样,如果要利润翻倍,有形资产更多的公司需要投入相对更多的有形资产来实现利润,而经济商誉价值高有形资产少的公司的实际投入更少。

如果用会计学来说,用的更少资产产生更高的利润,也就是净资产收率ROE更高,这也是巴老最喜欢的指标之一。
而凭什么ROE更高,则是巴老说的无形的经济商誉高,也就是真正的优秀企业的形态。

巴老说到应该以两种视角来看到无形资产:

“A、在分析经营业绩时,也就是评估一个业务的内在经济状况时,摊销费用应该被忽略。一个企业在无杠杆的净有形资产上的预期收益(不包括商誉摊销收益的任何费用),是衡量企业经济吸引力的最佳指南。这也是衡量该业务经济商誉价值的最佳指南。

B、在评估商业投资是否明智时,摊销费用也应被忽略。摊销费用既不应该从业务的盈利中减去,也不应该从业务的成本中扣除。这意味着在任何摊销之前,永远以全部成本查看购买的商誉。更重要的是,并购成本应该被定义为,包含所支付代价的全部内在商业价值,而不仅是其记录的会计价值,不论合并当时所涉及的证券的市场价格,也不管是否允许用合并会计处理。”

这两个视角,依据个人的理解,1、衡量企业的纯粹盈利能力,2、从公司未来产生的价值总体考虑支付商誉的成本。

伯克希尔寻求的是那些用 A 衡量是优秀运营的企业,而且用 B 衡量能产生合理回报的投资。

关于B视角,巴老举例伯克希尔自己的案例“比如,我们在合并 Blue Chip 40%的 See's 和 News 的商誉时,真正支付的代价远超过我们记录在账面上的 5170 万美元。存在这种差异是由于在合并时,伯克希尔股票的市场价值低于其内在商业价值,对我们来说这才是决定真实成本的价值。”

这个举例有些绕,先是在A视角的基础上,伯克希尔收购See's和News之后产生的利润远超过支付的商誉成本,是一门好生意。再到B视角是伯克希尔本身的商誉很高,对伯克希尔来说是这两家公司与自身的价值进行对比,或者与其他更好的标的来比,这个成本是不好衡量的,其实是一种机会成本。

最终应该去寻找的是经济商誉高的好公司,同时通盘去衡量付出的商誉成本(包含机会成本)是否合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