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写作1912青年空间数学·编程·诗词·音乐·人

人类的情感需要与未来私人机器人助理

2017-03-24  本文已影响12人  光剑书架上的书

人类最渴望的是交流,不至于让自己孤单。互联网为什么引领全球?因为它链接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链接人与人的就是社交网络,中国的QQ和微信、游戏界的YY、美国的facebook,有交流才可能有用户群。寻求认同感是人的本性。未来物联网时代,就是万物融合通信的互联。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找不到认同感的人会在虚拟世界找,如果虚拟世界也找不到,或者说真正的人的交流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烦恼,那么怎么办?现代人的烦恼来源之一是没有钱,排在后面的就是人际关系。

如果机器人可以代替真人一样来陪伴人,并且不会带来困扰,还能帮助人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小事,是不是太完美?我不在乎他是不是能扫地、洗衣服、擦玻璃,这些我自己也可以做,也可以找家政服务做。只有“陪伴”这个涉及人安全感和舒服感的诉求,其实是通往“幸福”这个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就比如是找个保姆容易,还是找个老婆容易?雇个好保姆,和找个好老婆,哪件事让你感觉更幸福?

所以机器人对人最可能实现的存在价值和宠物一样。宠物不是人类,却能够起到陪伴的作用,是很多老人小孩子的精神寄托。人们心甘情愿为其花钱、花时间、充当铲屎官、建立各种论坛、购买各种宠物玩具。因为人类情感需要而且不图回报,才促成宠物经济的崛起。如果机器人能像宠物一样,那就不是一两个玩具这么简单了,是一个大的产业。对个人而言,可能连作息安排、生活习惯、甚至工作模式都发生改变。

但机器人和宠物相比有先天的缺欠,比如卖萌,喵星人一个小眼神就让铲屎官兴奋好几个晚上,汪星人一个暧昧的动作能让主人在论坛嘚瑟好几天。没有先天萌的基因,还要从智能上下功夫,不是要多聪明多博学,定位在陪伴的角色,还是呆萌一点好,让人放松舒服。传达信息太高深、表达太生硬都不讨喜。

要有一个爆发的突破点,我认为第一是正常与人交流,这点是宠物万万不能比的,加上点备忘提醒、播新闻讲段子的功能,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前和同事出差,她到酒店就开电视,只为要个背景声音。知道直播为啥火么?就是寂寞的人太多了。如果机器人能充当背景声音,还能回复你、陪你聊天,还能提醒你别忘这个别忘那个,给你讲笑话,这是不是比猫狗、电视机强太多了?

实现这点的技术瓶颈是对自然语言的处理水平,其实就是人机交互的能力。最早是用basic语言发放指令,计算机算出个结果;后来视窗化,把指令变成了图形化的东西,这句让人接受起来更容易,造就了微软,也实现了让每个人桌子上有一台电脑的梦醒。从这一点上来说微软绝对是个伟大的公司,这个里程碑意义是超过苹果的,他把使用一台计算机的成本降低了太多,不仅仅指价格上,还有为能够使用一台计算机而花费的培训成本。

视窗化模式引领了数十年,后来由于触屏的发展,大家放弃了鼠标,开始和计算机“肢体接触”,脱离了键盘和鼠标,让更多的人轻而易举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和小朋友。

现在即将迎来更接近人的习惯的交互方式,就是自然语言的处理。人对机器的指令能够像对人一样,siri目前能够实现一小部分,我试过,告诉siri:“下午5点有个会议,提醒我。”sir会自动触发记事本定时器;再比如,我说:“siri,我饿了。”siri会自动列出我周围的餐馆明细。虽然像个笨笨的助手,但也还算可以帮我做点事。这是最起码能够听懂“人”的语言,然后是对这个语言的反馈,这就形成了一个对话闭环。目前国内有一些语音识别的公司,比如科大讯飞,他能够把不同方言的音频转化成文字,但是文字是什么,能不能对输入文字产生反应,并且有逻辑的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在“反馈”这一环节上,有很多种处理方法,比较原始的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比如智能客服系统里客服机器人,他们的反馈都很机械化,有既定的流程,即输入什么,反馈什么,都是预设的。需要前期大量人工编写的语料去帮助完善机器人的反馈句子。更谈不上让系统自动学习人工回答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不会自己发现新问题、学习问题解答方案的系统,没有达到“智能”的要求。

另一种是根据词义相似度来判断用户输入的问题是和什么东西有关,机器自动查找已有语料库中与之先关的回答。比如我问:**型号的手机在哪里打开GPS?第一种做法是提前写好每种手机的操作说明,按照一定顺序放在数据库里,匹配到这个问题,直接调出对应的回答。咦,这不是挺简单的么?

但有一个问题,我可以换一种问法啊:怎么打开GPS,我手机是**型号。如果对面是个人,他会明白两句话问的是一个意思。可这对数据库来说这就是两个问题。这太要命了,没找到匹配问题,数据库没有这个问题,这是个新问题吧,赶紧通知人工客服解决。于是人工客服经常在处理这些“伪新问题”,导致智能客服的使用率不高。他们只能不断地把各种奇奇怪怪的问法充实到数据库里,可是人的语言创造能力是无穷无尽的,何时是个尽头啊……

所以我们要开发更有效率更准确的回答模式,让机器人抓住问题的核心,别管他们怎么问,都能抓住重点,这才能一劳永逸,直接把准确问题反馈出来。这个模式叫语义匹配,是自然语言技术的核心。主要步骤是将一个句子打散,区分出核心词汇,做语法分析,看这个句子的重点是在主语,还是在宾语?然后计算相似度,将相似问题列出,并找到对应的回答。他模拟了人脑神经网络处理信息的过程,并非纯粹的逐条匹配。

这种“反馈”只是简单的问题,答案基本都存储在数据库里,采用智能问答系统是为了降低客服的工作量。目前的准确度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大概是在70%--80%之间,号称准确率在95%以上的厂家可能计算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指标。

所以未来客服行业不再是拼人的行业,而是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也意味着低端客服将逐渐退出这个领域,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所以大规模呼叫中心这类地方也会像银行一样出现裁员情况,这是不可避免的。

人工智能技术势必带来行业洗牌,我可以再开一个另说。再说回“反馈”这个环节,简单的问答并不能满足人类的沟通,回馈回来的逻辑才能证明机器人是否智能。拿刚才网友提供的例子:“当你看到我们都出门了,请帮忙关灯”,这个简单的动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但对于机器人来说很难,难在哪?难在定义动作。

人脸识别可以实现,知道是谁出门了。怎么算是出门呢?是和他说“再见”,还是关上门以后发送的锁门信号,还是用红外检测确定屋里没有热源?给出关门的信号后,机器人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至于语言逻辑层面,问一个机器人:北京在亚洲么?这其实是两个逻辑叠加:一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二中国是亚洲国家,这两个点在百度上爬虫很容易找到,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两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做推理,这个就很难。

除了与人能沟通之外,第二个点我认为是需要心理学专家参与开发的带有性格特点的机器人。Siri能够帮我记录和搜索,但它对我可有可无;而我家猫整天闯祸,我却甘心伺候它,每天不见就想念。为什么?因为我和猫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产生了爱和兴趣。如果想让智能机器人成为人人想要的爆品,而不是拿来炫耀的工具,就要让用户产生对它的依赖和喜爱。拿他当朋友一样聊天,是自己最亲密的生活助手。是因为“我的机器人”,我才喜欢他。像《小王子》里的玫瑰花一样,因为产生了爱,所以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玫瑰花。

性格形成这一点无法单纯用技术来解决。连人的性格形成都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试图让一个机器人短时间内形成性格太难了。目前能做到的是,将基本反馈的语料存进机器人的数据库,反复调用,并且不停地用大量数据训练他,让他熟悉用户的喜好、习惯等,使之成为用户专属的机器人。这才达到了“陪伴”的目的。

第一点交流,在问答领域已经形成了商业模式,家用智能机器人目前也有类似儿童智能玩具的若干产品出现,但都有领域局限性;第二点性格养成,还是在实验室阶段,并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出现。如果第一点满足了,没准能设置一个机器人养成基地之类的地方,选由专业人士训练,再领回家。当然这都是未来设想了。

家用机器人还是一片蓝海,门槛很高,是未来最可能出现独角兽的领域,我拭目以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