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效应》- 雨果僧的读书笔记
2018-12-08 本文已影响1人
雨果僧
趁着周末,把徐志斌《小群效应》读完,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笔记和脑图~
先上一张脑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95/94a770bae466de12.png)
以下是笔记的文本内容
- 社交的驱动力
- 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
- 六大分类
- 荣誉驱动
- 利益驱动
- 关系驱动
- 事件驱动
- 地域驱动
- 兴趣驱动
- 人类关系的四个模型
- 社群共享
- 人们“在群体内无偿地分享资源,不介意谁付出多少,谁又得到多少”
- 权威序列
- 强调下级对上级的顺从,也强调上级对下级的保护
- 平等互惠
- 关系平等型和关系不平等型
- 关系平等型是指成员之间互相提供帮助、提供价值
- 平等互惠是典型的“我帮助你,你也帮助我,大家互相帮助”
- 市场定价
- 社群共享
- 做社群的原则和套路
- 找到你的连接者
- 由“听”用户说变成了“看”用户说
- 帮用户做小鱼塘里的大鱼
- 帮助用户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 划分“小池塘”的方法简单汇总如下
- 和全部用户比较
- 和好友比较
- 和“三近”
- 和有相同兴趣的小范围好友比较
- 和用户过往的表现比较
- 三近一反
- 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
- “三近”指的是相近的地域、相近的年龄、相近的兴趣爱好等,“一反”最早是指性别相反
- 例子
- 商品简介并不能有效帮助妈妈做出选择和决策,而发生在妈妈们之间的相互推荐和讨论,可以帮助用户大幅降低选择成本
- 小群效应
- 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都只在小群中活跃
- 大型社群及其高价值效果是由无数小社群构成的。用户活跃在小群之中,更易受到小群的影响
- 我们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称为“小群效应”
- 找到你的连接者
- 社群的基本认识
- 社群分类
- 第一种分法
- 根据组建目的,社群分为事件驱动型社群和关系驱动型社群
- 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生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的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
- 第二种分法
- 评价标准: 成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社群内主流群体的规模大小
- 街边集市、社团圈子、俱乐部、社区公园、商场、大型游乐场、大型商业中心
- 评价标准: 成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社群内主流群体的规模大小
- 社群的升级和跃迁受到四种力量的影响
- 成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
- 是否有一个足够大的主流人群
- 商业化力量的介入
- 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
- 好社群的出发点
- 工具性
- 病毒性
- 长连接
- 社群需要设计“用户进阶机制”,使能力相互匹配的用户在一起,让用户随时保持进步
- 运营者需要将无数小圈子聚拢在一个被共同认可的文化中,形成一个大型社群
- 第一种分法
- 用户分类
- 高层次类型用户的生存,依赖于低层次类型用户的仰望和支持
- 社根据用户核心动作的不同分为
- 浏览型
- 互动型
- 社群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