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碑》与《张迁碑》的分析对比,融和二者用笔之法

2020-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鲵影萍踪

鲵影萍踪收集整理

(2020年3月29日)

原标题: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来源:黑池书韵

2017-04-09 13:00

《礼器碑》与《张迁碑》的分析对比,融和二者用笔之法

——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礼器碑》(部分)

《张迁碑》法帖

隶书自战国发展到东汉时期,逐渐成熟,到达了一个高峰。汉碑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研习隶书的经典资料,可谓一碑一奇,特征鲜明。在诸多的传世佳作中,不得不提的便是《礼器碑》和《张迁碑》。《礼器碑》诞生于公元156年,《张迁碑》要比《礼器碑》晚30年。这两块碑刻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古往今来,很多隶书大家都曾从中汲取艺术养分,久而久之,二者成了人们学习隶书绕不过去的范本。

在隶书的学习创作中,我认为要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法度,二是气象,三是意蕴。学习隶书首先要从规范入手,也就是法度。我们要选择带有共性、规律性和法度严谨的范本进行临习。即具有庙堂之气的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气象,是隶书最基本的基调,也是隶书作品当中的魂魄,体现的是隶书的正大气象。隶书的创作讲求变化,但是真正成功的变化,实际上是驾驭了规律,并对法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再去追求变化。同样,如果一味严谨的遵守法度却失之气象,这样的隶书创作也是局限的。当然,在隶书创作当中也应重点把握意蕴。因为我们临写的汉隶基本上都是刻石,又加上字迹斑驳不清,很多人在把它写成墨迹时只着力于它的金石气象,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会显得做作,缺失自然。我们得以从出土的汉简中,看到两汉时期的墨迹,体会到古人书写时的畅达之感。在刻石与竹简两相参照之下,我们的隶书可以既有金石气,同时又不失于书卷气,达到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

《礼器碑》和《张迁碑》都以法度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背后又有气象做支撑,更体现出了意蕴。尤其是《礼器碑》,在其碑阴、碑侧有些字直接与出土的汉简中书写的墨迹相对应。《礼器碑》集隶书大成,清·王澍也曾把它提到了“汉碑第一”的高度。《礼器碑》在用笔和结体上是富于变化和规律性的,同时体现出了汉隶当中的一些共性,因此成为特别适合初学者入手的范帖,也可以说是隶书学习的一把钥匙。在用笔上,《礼器碑》中的文字 看似笔划瘦细,但是实际上笔锋却像刀锋一样,可契入纸内,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但使笔划写得劲挺,还有一个向下的纵向延伸。我们在临习书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用笔的深度与纵度这一问题,而《礼器碑》恰恰在此给出了优秀的答案。另外,《礼器碑》在结体上看似平正,但当你深入进去后,就会发现其内部仪态万千,蕴含着无穷的变化。

有别于《礼器碑》,《张迁碑》中方笔更多一些,用笔以铺毫为主,相对来讲是方圆兼备。反观《礼器碑》则是用笔劲挺,线比较细,用笔笔锋入纸。两者对比后可以发现:《礼器碑》的用笔强调纵深,《张迁碑》的用笔更强调横向。当我们在书写中,把两者的用笔特征相结合时,我们的作品就会变得立体。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的字形结体上看出,《礼器碑》与《张迁碑》之间存在一正一反,相互呼应的关系。《礼器碑》中的文字呈上紧下松,中宫紧缩,内收外放的状态,体现的一种发散的,内心往外放射的力量。而《张迁碑》中的文字则是上松下紧的,内放外收,有种由外往中心聚拢的气息。

《礼器碑》、《张迁碑》两者相比较而言,一个是入帖,一个是出帖。《礼器碑》是入,《张迁碑》是出。我们也可将《礼器碑》理解成一个常数,与之相对的,《张迁碑》就是变数。有的人认为《礼器碑》是规范的,《张迁碑》是不规范的,也有人认为《张迁碑》是比较稚嫩的,是一个不成熟的书家书写的,还有人认为是刻工有问题,再加上后来风沙斑驳等各方面原因,才使《张迁碑》中字的形成朴茂、雄强的特点。实际上,我认为《张迁碑》对文字的处理方法,是一种艺术上的自觉,它是在《礼器碑》的常数基础上的一个变化、延伸以及升华。我们应该在有了《礼器碑》的基础之后,再去关注《张迁碑》中的变数。

另外,《礼器碑》和《张迁碑》是具有庙堂之气的隶书经典,所以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着两个碑的整拓来学习。我们现在学习的范本都是割裱本,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错位的,割裱在一起之后的内容会给人以跳跃,不和谐的感觉。这一点《张迁碑》中尤为突出,因为它的字写的很方正,或者说是拙朴,很容易给后人造成笔划生硬的印象。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再看原碑整拓,它是很平稳,很平和的。无论是读贴还是临帖,我们都需要兼顾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我们临帖,实际上写的是你对它的认识,而不是局限于再现某个字。

对于经典范本的临习,我们一定不能放下和绕开。当然也不能对着某一个字帖,一写就是多少年。经典范本应该是常读常新、常写常新的。《礼器碑》和《张迁碑》虽然都很有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只着力于一个方面,时间长了也就感觉不到其中特点了,很多人在此时失去了书写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我们除了毅力,除了坚持以外,不断梳理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礼器碑》和《张迁碑》是学习隶书必须掌握的两个很好的范本,但是光学这两块碑还是不够的。两汉时期的其他的汉碑,都可以作为借鉴的学习素材。我们这两块碑刻作为基本的形,搭一个架子,然后去丰满丰富它。事实上,其他书体的练习,对于隶书书写也是大有裨益的。比如行草的意蕴和它书写中的畅达,也会对隶书起到支撑的作用;篆书使隶书更加的高古,更加的浑厚、雄强。

在简析了《礼器碑》和《张迁碑》的特点及异同之后,接下来我们将学习《礼器碑》中的几种基本笔划的写法,分析独体字,合体字的结构特性,结合《礼器碑》和《张迁碑》中具有代表性的范字,深化不同范字的特征解析和把握方向。

何谓独体字?就是那些以基本笔画为单位组合而成的字。隶书的结体上跟楷书和行草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取势,我们知道,楷书和行草取斜势,一般来讲都是左低右高,比如写一个横画,它是左面低右面高的。隶书在取势上相对取平势,也就是说,要写的水平一些,切忌用楷书和行草的偏倾的取势来写隶书。

(一)“不”字的写法与三笔不相交

先来看一下“不”字,前面我们多次强调,基本笔画要放到结构里来练,根据具体的字形来安排笔画的不同形态。像“不”字的横画,我们写的是仰横,因为它在上头,它要覆盖下面,这个横的处理,既不是平,也不是俯,一定要注意它的弧度。在笔顺上,要注意先左后右。写撇的笔画时,注意是平撇,捺要注意跟撇的交叉,按下去,是竖捺,平撇竖捺的特性要表现出来。然后,点画正好搁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接下来将竖画放到右侧,“不”字竖画的起笔不在撇与捺相交位置。为什么这样处理竖呢?这里有一个要求,无论是哪种书体,基本要求是三笔不能相交在一起,简称“三笔不相交”。在临习中大家需要多观察多归纳这些细节特征。

不字的写法与三笔不相交

①笔画的幅度根据具体字的情况来安排笔画的不同形态。

②平撇竖捺的特性要表现出来。

③不字竖画不能同时与撇和捺相交,三笔不相交。

(二)“王”字的写法

下面我们来看《礼器碑》中的王字。这个“王”字,上面这个横画是俯笔,俯就是往下的意思。这笔的的弧度,与下面的横波画是相对的,跟写“不”就不一样了。我们说,笔画之间要有长短、俯仰、相背、正侧的变化。在“王”字这三横中也是有变化的,上头这横是俯横,中间这横是平横,底下这个横波画,即为仰横。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竖,它上重下轻,有点类似s型,绝对不能几笔写的都是一样的重。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王”的字外两侧空间,同样呈扁势。我们知道楷书呈纵势,可以用相对较短的笔画来突出一个横画。反观隶书呈扁势,它多个横画的处理上,也有长短的对比,但是对比关系没有楷书那么强烈。

王字的写法

①笔画之间要有长短,轻重,俯仰,向背,正侧的变化。

②第一个横是向下的俯横,中间的横是平横,底下的横波画是仰横。

③左右两侧的字外空间同样呈扁势。

(三)“九”字的写法

再来看九字。“九”字是不对称的,它本身有一个疏密关系。撇这一笔还是要往平处延展,可增强横和撇之间亲密的关系。然后再把竖弯钩放出去,左右形成一个收放对比强烈的空间。

九字的写法

①“九”字是不对称的,横和撇之间的关系很亲密。

②收笔时竖弯钩放出去,表现出疏密对比。

(四)“上”字的写法

写“上’字时,注意竖要往左写,不要写在正中间。因为与竖相接的还有一个横,这一横是体现这个字的重心的平衡重要因素。竖要有类s的形状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呆板,然后竖画上的短横要靠下一些。写的时候要注意,两横之间稍微密一点。在横波画收笔时将笔锋送出去,这样就形成上面伸展,下面比较紧密的结字形态。我们把这个竖写短,是因为这个字呈扁势,但又不宜将它写的过扁,“上”字虽然是个扁型的字,但是它还有纵上伸展之势。《礼器碑》中的字处理的非常精妙,很多时候妙就妙在这一竖的写法。在临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它的形态变化,切忌写成笔直的。这样的字虽然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却缺失了本来的神采。

上字的写法

①竖往左写,有类s形的处理,切忌写直。

②两横之间(要)稍微要密一点。

③“上”字虽然是个扁型的字,但要写出它纵上感。

(五)总结书写独体字时笔画间结字关系的把握方法

我们前面讲的这些独体字,相对来说都有笔画较少的特点,实际上,笔画越少的字在书写时反而会比较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独体字要求每个笔画都拥有高度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写“一”和“二”这两个字,“一”字就这一个笔画,你写不好,这个字就写坏了,没有后面调整的余地。“二”字有一个笔画没写好,第二个笔画还可以做一些补救措施。相对来讲,一个字的笔画越多,即便之前写的不是特别的理想,依然可以靠后面若干个笔画继续调节,有时调节得好了,还能出现美妙、奇特的效果,字形结体甚至可以因此变得更加精彩。因此,在写独体字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个笔画之间,结字关系的精准,千万不要感觉某个字的笔画少就比较简单。希望大家通过我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礼器碑》的理解体会,也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到灵活运用,去思考笔与笔之间的关系,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字,只追求把它写像了。实际上我们在临习过程当中,既要写像,更要注意它的内在规律与细微的变化。这既来源于我们平常的积累,也是在考量我们的基本功。

《礼器碑》中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的字,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边,包围一个主体,它有六个基本形态,分别是:左上包右下、右上包左下、左下包右上、上包下、下包上、左包右。

左上包右下。通常情况下,被包围的部分需稍往右移,虽然不是对称的,但是重心比较平稳。比如“石”字,写“口”部时略微向右错开,形成左右的错落关系,看起来也有了一种稳定性,“君”字在书写中也有类似的处理。“廟”字的“广”部的撇画往平处延伸,有着横向的取向,“廟”字里被包围的部分,笔画较多,“十”部的竖画要写出延伸,体现出横与纵的对比关系,“月”部要写出“广”部的包围区域,略向右边移出,使得字的整体形态呈正三角形的对称关系。

左上包右下

①口部要把它移出来,形成左右错落的关系,既成就了字的稳定性,也显得活泼又不呆板。

①被包围部分笔画比较多,十部竖画要伸展,有一个横纵的对比关系,月部要写出来广部的包围区。

②字形呈正三角行的对称。

pan > 第二种类型:右上包左下。我们着重来观察“紫”的竖弯钩,它的写法与“孔”字不同,“紫”的竖弯钩转折处不上挑,被包围的左半部分需略向左错开,写出字外的延伸,营造出一种稳定性。“载”字的左半部同样需要写的向左、向外一些。像一个人一条腿站立,一条腿迈出去,很果断,非常漂亮。我们在临写时一定注意隶书与其他书体的异同,一般来讲隶书的“戈”钩,需往横向写,使它与“车部”的竖画在水平线上有高和低的区分,且钩画高于竖画,这与楷书“戈”钩强调纵向延伸的书写方式,存在本质的差异。

右上包左下

①紫竖弯钩的写法,与孔字是有区别的,竖弯钩转折处不上挑。

②被包围部分往左延伸。

①左半部字写得稍微靠外,相对来讲有一个稳定性。

②戈钩往横向延伸,与车部在水平线上有高低区分。

第三种类型:左下包右上,此类字大多包含“走之”旁。我们以《礼器碑》中“造”字为例,一定需要注意三点水的轻重大小,“走之”旁的捺脚要往长处延伸。再来看“遅”,被“走之”旁包围的部分应写得窄长些,不要写得过扁,然后拓展捺脚,这样写出来的字比较开阔,也显得比较大气,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比关系。

左下包右上

①三点水注意轻重、大小的对比。

②捺脚要往长处延伸,写得比较开阔,字也显得大气。

①注意被包围主体写得窄些,不要写得过扁。

②突出捺脚的延伸。

第四类型:上包下,比如我们写“盛”字,先把撇、捺这类大的笔画固定,再写其他小的笔画。一般来讲,隶书不像楷书和行草那样注意笔顺,楷书和行草书的前后笔画之间存在直接的呼应关系,而隶书只有间接的照应关系。比如写横画,一笔逆入平出后就结束了,下一个笔画再重新起笔,没有呼应关系。写隶书时笔顺往往服从字的整体大小关系,先处理主要笔画,其他笔画根据主要笔画进行调整、安排,这样在字的把握上也能更精准。

“聞”也是上包下的字,左右两个部分是对称的,但要写出不同,左半部宽,右半部扁,左边竖画是曲线,右边则是直线。隶书看似平正简约,但是细微处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風”字也是上包下结构,虽然原字在碑刻上有些残破,但是因为有其他字与之对应,我们在拥有一定基础后,根据基本笔画的规律,完全可以将这类的字还原,写得完整。笔锋要像针锥子,契入到纸里面去,要写得精简瘦硬。还有一种写法,参照“中”字,可以写得扁些,这种变化为我们转向创作提供了空间,激励我们主动去学习。

上包下

①先写撇捺这些大的笔画,在写其他小的笔画。

②隶书的笔画间没有呼应关系,笔顺服从字的大小关系。

①左半部宽,右半部扁,左竖画曲,右竖画直。

②看似平整简约,实则变化丰富。

①笔锋要像针锥子,契入到纸里面去,写得精简瘦硬。

②中部可以写得扁些。

其他包围结构中还有下包上和左包右两种情况,《礼器碑》中没有呈现,我们通过其它碑帖简单举例分析一下 “幽”字是下包上解构,要注意它字形上的起伏变化,突出“山”两边的竖画,字的上部可以处理得比较整齐,把字写得平整。写楷书则不可这样书写,楷书取势左低右高,高低不一样,不能突出“山”两边的竖画。

下包上

①注意字形上的起伏变化,突出两边的竖画。

②还可以三个竖画排列整齐,写得平整。

③相较于楷书的写法,隶书更突出“山”部两边的竖。

“巨”字与“臣”字都是左包右结构,要注意左边的竖画比较活,呈s型,如果是写成一个笔直的竖就呆板了。这样写还有角度原因,字左、右两侧的角度是相对应的。写“臣”字中的这两个竖画要注意变化,先写得竖些,再写得点斜些,这两笔不能重合在一条线上。写“臣”pan >字还可以把中间的竖画穿过来,这样就弥补了中间的空白,看起来空间也显得均匀。很多人在临习时感觉自己临摹得很像,似乎每个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创作条件。但到了实际创作中,却总会感觉到临习中的部分内容用不上,这是因为在临习中细微之处的基本功没有做足,只达到了所谓“写得像”这一初级阶段。

左包右

巨/臣

①注意竖的笔画比较灵活,呈“S”型。

②臣字中间的两个竖画注意变化,先写得竖些,再写得斜些。

③臣字还可以把中间的竖画串过来,弥补中间空白。

下面我们再看《礼器碑》中全包围结构的字

全包结构示意图

全包围结构是指四个边包围一个主体。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内部要写得紧缩,看似字小了一号,不要写大。比如“國”字,先把中间主体部分确定,四边外框的形式体现出错落。还可将外框处理得比较平直,比如“圖”字,没写最后一笔横画时,感觉底部留下的空间很大,但只要把横画写完,就会呈现上面松,底下面紧的结字形态。

因全包围结构的字是封闭型的,空白都在字里面,与开放型的字如“教”字相比对,“教”字的空白在字外,而“國”的空白是封闭在框架内部的,导致二者虽说所占实际空间与面积不相上下,但是全包围结构的“國”字看起开却比“教”字大一号。所以在写“教”这样类字时要放开,写全包围结构的“國”字中间被包围的部分,则要紧缩。我们可以参照这样的关系处理,考虑变化调整的方式并融入到创作中。

①先把中间主体确定,四边边框的形式出现错落。

②全包围的國字要紧缩。

①可以写出上面松,底下紧的态势。

②边框比较平直。

國与教空间对比

①全包围的字是封闭型的,空白在里面,就显得字大一号,所以中间被包围的部分要写得紧缩。

①“教”字空白在字外,写这样的字要放开。

上下结构

字形结构示意图

一般我们看到的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中宫紧缩,形态比较窄,只突出其中一个部分。即天覆、地载、中突只取其一(示意图)。

①天覆

②地载

③中突

如果在上下两部分中,需要突出上面这一部分,我们就说这个是“天覆”的字;如果突出下面部分,这就是“地载”的字;如果中间这部分突出,这就是“中突”的字。虽说隶书呈相对是扁势的字,但是我们在处理非重要笔画部分,都是在纵长矩形的区域内。

①处理非重要笔画部分在纵长的矩形区域内。

“天覆”的字先看“宫”,上部“宝盖”打开,中间“吕”部写得非常窄。又如“念”字,平撇纵捺,也是将“人” 部下面的部分写在这个窄长的范围,突出上部,写出横向的伸展。

天覆

①宫是个天覆的字,将上部宝盖打开。

②中间吕部写得非常窄,符合《礼器碑》中宫紧缩的结字特点。

①平撇纵捺,中间部分窄长。

②上部突出,写出横向的伸展。

我们再看“地载”的字,“皇”字即是其中代表,为突出最后一笔横画,以上的部分需要写得相对窄长。“靈”字的笔画比较多,先写中间的“口”,再写两边的“口”。写“王”时将最后一笔横画拓展,尽管“靈”字笔画很多,但最后一笔横画以上的部分,同样要往中间紧缩。地载的字也可以不对称的形式来安排,比如“思”字,它也是底部突出,上部紧凑,底部在书写时需要往右移,也归在地载这一部分。

地载

①地载的字,上部窄长,突出最后一笔横波画。

①先写中间口,再写两边的口,即使笔画众多,同样要往中间紧缩。

②书写时将最后一笔横画拓展。

不对称的地载

①上下两部分不对称。

②底下部分突出,往右移。

看完《礼器碑》中具有天覆,地载这两个特征的字,再来看中间伸展的中突特性的字。比如“樂”字,注意“木”部的竖画是弯曲的,左右两边点画,要注意收笔的严谨性。“樂”字上重下轻,其他部分往中间聚拢,将其中横画突出。这种写法同样适用于“禁”字。

中突

①注意木部的竖弯曲,上轻下重。

①木部横画突出。

①注意木部两边点画的收笔的严谨性。

①中间横画突出,其他笔画往中间聚拢。

再来看《礼器碑》上中下结构的字, 我们举三个字为例——“寶、臺、熹”。上中下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字,也可以归类在刚才讲的上下结构中的,同样可以分为“天覆、地载、中突”这三种类型。我们可以取其一个部分,如果是“天覆”我们就取上这一部分,然后中和下必然要写窄,如果突出“地载”,那么就要把上和中写窄,同理,中突就是上和下要写窄。第一个字——“寶”,就是个天覆的字,我们要把“宝盖”部写宽,打开它,还可以写得再夸张些,这样字内的对比关系就更强烈了。

上中下结构

字形结构示意图

天覆

①天覆的字突出上半部分,宝盖写宽,

②宝盖以下部分写窄,上下形成对比。

再来说“熹”字,注意把中间的横画放出去,下面四个点可能看着感觉比较开放,但还是在前面示意图中纵长的范围内。由于上中下结构的字,需要排叠的笔画比较多,我们在书写时,会感觉到字相对来说比较长,这时就要注意因字立形的问题。隶书呈扁势,基本字势显得比较扁,但是我们还要考虑竖画、横画的排叠,以及字本身的形态,有的字笔画比较多,可以写得相对长些,有的字笔画比较少,就写得比较扁,形成一个对比。比如写“三”字,必然写得比较扁,跟笔画较多,写得相对较长的“臺”字形成对比。我们所说的因字立形,即结字形态需要根据具体字的特征来定,字的笔画多,就往纵处安排,笔画少的就往扁处安排,不要在有了一个基本形态后,忽略字的实际条件,什么都往里面装,最终呈“状如算子”之态,通篇了无生气与灵性。我们一直强调,《礼器碑》非常规范但又富于变化,临习时一定要注意写出变化。

地载

①横画较多,注意它的排叠。

②其他笔画写得窄些,突出底下部分的横波画,薹字写得比较长,要注意因字立形。

①三字笔画比较少,要往扁处写,也要注意因字立形。

②笔画多往纵处安排,笔画少往扁处安排,谨防状如算子。

鲵影萍踪

庚子年三月初六

于古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