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有人说,不懂得拒绝无关紧要的事情,你就慢慢变成一个不重要的人。如果你不懂得拒绝一些东西,你就永远忙不完,而且忙人还总是做糊涂事,也做不了真实的自己。说白了,费力还不讨好。在人们的心中没有威信,自然而然的变成,很随和,好打对的人。那么,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最佳的办法,就是知道自己必须在什么时候说“不”——向任何一个人,包括自己。
会拒绝,就是成功的做自己。该拒绝时会拒绝是一种能力,不该拒绝时绝对不拒绝则是一种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拒绝,什么时候不该拒绝是一种成熟。该吃的饭局,一个也不落;不该吃的饭局,请客也不去。能办到的事,抢着办,不能办或为难办到的事,求我也没用。
不会拒绝,说白点,有时候就是碍于情面。哎呀,这不合适吧,如果这次同学聚会我不去,他们非得在背后骂死我。其实你没想想,没有你的存在,他们一样玩的很开心。哪人人前不说人,谁人身后无人说,谁还在乎这个。哎呀,这样不太好吧,人家既然都开口了,我也不好意思回绝。其实你该想想,像这样随随便便,张口闭口,凡事都求人的朋友,你又有多少的储备精力去伺候他呢?我们对于那些不懂替他人考虑感受的人,不会设身处地的想想他人又有多为难的人,就拒绝,没二话。不要碍于情面,就委屈自己。
在《怪诞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则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扮成义工,挨家挨户解释,由于附近的交通事故频繁,就请附近的居民在他们的院子里树立“小心驾驶”的标志牌。由于标志牌非常大,竖在院子里明显会破坏花园的景观。不出意外,很少有居民愿意这么做。在实验的下一阶段,研究人员去到另外的小区,这次请居民在院子中竖立一块“做个安全驾驶员”的标志牌。这次的标志牌只有3英寸见方,所以几乎所有居民都乐意这么做。两周后,研究人员再次到访,请第二组接受竖立标志牌的居民换成更大一些的标志牌。令人吃惊的是,有超过七成多的人愿意竖立那个又大又丑的标志牌。这一概念,被称做“登堂入室”。它首先让对方接受一种可以接受的东西,然后慢慢换成更加夸张的要求。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儿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心理学上把这叫做“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后,他们得出结论:认同较小请求的人,往往将自己看做一个乐于助人或乐善好施者,而这种自我感觉使其在下一次被要求更多的情况下仍愿意提供帮助。别人有求于你,而你也因为是小小要求便“不好意思”拒绝,便接受了,而在你接受之后绝对会产生自己很乐于助人的“幻觉”,再考虑大要求时,往往就不愿意让这种乐于助人的“幻觉”破灭,也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心理学上叫做“认知不协调”。
这一办法后来为融资者所大量运用,他们总是在第一次上门时求取一点点,而后再来求取更大的份额,结果是屡试不爽,收益多多。直到今天,一些金融机构仍然在玩弄着这套把戏:什么金卡、银卡,透支消费,刷卡送保险等,先用一些小恩小惠将你引诱过来,然后再将你彻底套牢。笔者最近看的《吸金广告》一书中,更是发现这种基于人们“不好意思”心理上的“经济手腕”,铺天盖地,屡见不鲜,而我们大多数人,又都浑然不知。有时候想想,我们是否正躺在一口将要烧开水的锅里?是否只有正真觉得烫的时候,真正被坑之后,才发觉其实这真就是一个骗局,而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不好意思。而笔者又想问问,你是否早已被“不好意思”习得性无助?
其实,你选择不好意思,就是选择了不看清事物的本态,觉得自己亏点就亏点,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我们眼中的“盛情难却”呢?
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该拒之门外就要果断地拒之门外。在心理学上,“不好意思”是一种无法确定的情绪,这个情绪会被别人操纵,最终使你做出被动的选择,从而导致你的利益受损。
避免愚昧的一致性。“承诺一致性原理”就是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个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与此保持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种最具适应性、最受尊重的行为,“前后不一”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品行。美国作家曾说过:“愚昧的一致性是小心眼中的妖精”。随着事情的进展,一旦发现自己的利益将会受损时,就不能再坚持这一原则,否则就是愚昧的。
给自己定一个底限。“底限”即最低的条件或限度。做事一定要有底限,超出底限要坚决地说“不”,不可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不能总是一味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否则,利益受损的永远是自己。
不轻易承诺,三思而后行。在我们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慎重思考,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轻易作出承诺。对于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做,不打算做或不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去承诺。
杜绝“不好意思”,拉下那张准备让他看的“驴脸”,斩钉截铁的告诉他,“我不嘛”!他要问你是何理由,你大可义愤填膺的告诉他,“别让不好意害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