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向

2021-05-11  本文已影响0人  故国三千里

前线工作50天之后,带着抓紧解决9岁、三年级老大经常性哭闹问题的迫切心情,匆匆的赶回家。回家之前一次和女儿的长时间谈话,让我感到了教育好孩子和自己还有成长能力两个希望。回到家里,接送孩子、写作业、陪孩子入睡,利用一切孩子愿意接受的机会去影响孩子,努力而笨拙。黔驴技穷时,再一次激发了我学习的愿望,樊登读书、图书馆、哈佛大学等经典的教育书籍,北大、衡水中学等一流高手的学习方法......,一个牵着一个,一本牵着一本,似乎找到了20年前那个夏季的感觉。

正如同学涛君说的:你把孩子当老师,就能教育好孩子了。孩子不懂事,除了激发我主动学习的愿望之外,还有四岁的老二在我发脾气时,挺着正在生病身体的难受,举起双手,一边盯着我,一边一遍遍的说:“爸爸不生气,爸爸不生气!” 这件事发生在我休假结束的前一天晚上,让我作为父亲,第一次有如此深深的懊悔、自责——三十多年的读书、思考 、学习、实践,却远远不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同样级别的自责是高一时,正在农忙的父母因为我和房东吵架,连夜赶到县里帮助我解决纠纷。那一次可能是我由孩子到成人的分水岭,那份自责,支撑我熬过了几年的普通高中,实现了父母“自己孩子不能在过满垄沟找豆包的人生”的愿望,并暗暗发誓“再也不让父母操心”,坚持至今。

想写写“志向”,是在两个孩子激励下,读了一些书和正能量的抖音,密集输入之后,今天中午睡醒起来,灵光乍现,将所学和所经历联系再一次,豁然开朗——就我而言,也包括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问题出在哪?我觉得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40岁甚至考上大学之后,都没有了志向。

先掰扯我自己,我成长过程中能称之为志向的,第一个是考大学,为了让父母放心,这之后就是没有志向的、荒废的大学四年;第二个想自己买房、不让父母受累,想追上自己心仪的另一半,这多少有点惯性和随波逐流,小环境横比不算差主要归功于遇到好的环境、好的领导,大环境横比和纵比,荒废了很多大好时光,除了工程院三楼办公室里面的几年之外,几乎没有因为学习产生过“心流”,那种忘我的感觉。而第三次,孕育的时间很长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基本职责,面对孩子教育的束手无策,生而为人的职责,无法告慰自己来过。

能够找到“缺乏志向”的要因,归功于刚刚读的两本书《思考致富》、《哈佛四点半大全集》,他们分别把人成长、成功的第一个要因确定为欲望、理想,恰恰就是人的志向,也是伟人所说的“初心”,圣人所说的“因”,一个人为什么努力?一个人生的努力方向。没有这个方向,自然就是随波直流,说话不知所云、做事不知所往、时间不知所托。

与之相通的,还有南怀瑾讲评金刚经里的观点,清福不是人享的,是圣人享的。所以人得做事,做好事就需要能力,就需要称成长,成长、劳动、思想和身体的劳动才是人生的本质,恰如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停止生长就是生命的即将结束。何况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劳动创造的人。金钱物质不过是工具,名利不过是社会规则下成长的附庸品,实现价值的体现形式之一,可有可无。成长、利他、参赞天地之化育之后的心安、对后代的身教言传,生生不息,天地人和,才是最大的果,最高的志向,最好的回报。

多少伟人永垂不朽,多少科学家,耄耋之年、精神矍铄,多少所谓有钱有势,三高、癌症、脑血栓,还得忍受不孝的纨绔子孙,君不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