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思想与文化创新(杂文)
开会时经常听领导作报告,少不了“保持一致”、“统一思想”之类的话,听得多了就有一些反思,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简单地用“统一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譬如说不同文化相处,用“统一思想”是不行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平等对话。对话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而并不是像以前秦始皇那样,要统一思想,打通思想,我打你通,让你的思想与我的思想统一,不统一就“焚书坑儒”,反正是我的思想要把你的思想覆盖、同化,直到湮灭你的思想。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中国是挺严重的,专制时代权贵们是很少尊重别人的思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覆盖别人。文化大革命时,高层提倡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舆论、统一行动”。试想如果真的都“统一”了,社会还有什么生机与活力可言,还有什么不同的东西可以发展创造出来呢?大家都一样,还有什么新思潮出现呢?中国人的创新发明为什么到现在还很滞后呢?文化界为什么很少出现像林语堂一样被世界认同的人呢?就是因为大家太讲究“步调一致”、太“统一思想”了。在中国相当一段时期内,新思想一萌芽就受到弱视,不同的意见一出现就受到排挤,甚至歧视、打击。所以,我认为不仅文化相处需要对话,一切思想领域都需要对话,要对话就要承认差异,允许多元化。“如切如磋”,总是在摩擦,“如琢如磨”,总是在互相的琢磨,完全是平起平坐的,而且是和平的,只有这样思想才能活跃,文化才能创新,社会才能进步。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晏婴见齐王,齐王夸奖他身边的一名叫梁丘据的臣子,说梁丘据很好,我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我想做什么,他就按照我的意图去做,非常听话、和顺。后来晏婴说,这哪里叫“和”,永远跟着你去做,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和尊严,这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我觉得今天社会这种问题仍然很普遍很严重,高层领导往往听不到最底层的声音,更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受到蒙弊还不知道,这是因为领导的周围像梁丘据这样的人太多了,真实的声音被他们过滤了,他们不但顺着领导说,而且还添油加醋地说,搞顺杆爬,越爬越高,或者是抬轿子,把领导的思想抬过了头,然后和真正的民意就有了隔阂。这样的人在中国是很普遍也很坏事。上层领导常常是很英明的,一般老百姓也不愚蠢,可能就是因为梁丘据式的人物,使得下面的意志不能上达,形成互相欺瞒,你说好,我说好,大家都说好,没有真实的现象被呈现出来。这个故事令人深思,任何思想的碰撞都是面对面的,必须要碰出火花,才能出现奇迹和真理,而不是用一种思想去覆盖另一种思想,这个世界要有不同声音,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只有这样才有中国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否则老百姓就只能坐在家里看”统一思想”的“样榜戏”了,文化生态就会面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