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各位同学好,我是两不相伤。
一起读庄子,人生不迷茫!
接着来看庄子的《刻意》,上一篇庄子讲到了五种人,分别是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道引之士,他们的人生追求都是刻意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他们不能够承接天地之道,拥有圣人之德。那什么样的人可以得道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天地的法则和道德的根本是什么呢?是恬淡,寂寞,虚无,无为!《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想要探查天地之根,都在虚无当中。宇宙的深处一定是寂静虚空的。
所谓圣人,他们息心去念,归于无为,所以才会于物同化,平易近人,因为拥有平易恬淡的特性,所以所谓的忧愁,祸患不能够动其心,所谓的阴邪之气也不能入其体。所以,他能够保留自然本性,而精神一直充盈不亏。
所谓圣人,他们活着的时候依照天理而行,死了就死了,跟所有万物一样,脱变而无挂念。他静下来的时候像是漆黑无底的深渊,动起来时像炙热波动的水面。他们明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福祸也不能乱其心。
他们迎接自然的感受,随着感受而后有所回应,可以是被自然牵动着行走,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主动而为。像《道德经》上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舍弃所谓的聪明才华,丢掉所谓的技巧诡诈,遵循天理而行。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所谓的天之惩罚,才不会被万物所累,才不会被世人唾骂,才不会被鬼神责罚。活在这世上,就像是飘在海上的一叶扁舟,当死亡时,便会悄然无声地沉入海底。
不要让思绪忧虑占据头脑,不要整日想着什么谋划。舒适的光不会刺痛眼睛,所谓圣人,他们对人生的期待也不会是光彩照人。但是,他们可以做到睡觉无梦,睡醒无忧,精神饱满,天人合一。他们始终精神纯粹,灵力不疲,游荡在虚无恬淡之中,与天同乐。
所以说啊,悲伤和快乐,喜爱和愤怒,爱好和憎恶,这都是偏离了一方。所以,最高的自然心性是没有忧愁和快乐;最高的宁静是进入玄虚之道;最高的虚空是同化万物;最高的淡泊是不与物交;最高的纯粹是和光同尘。
一个人的形体劳累而得不到休息,那么就会因过度消耗而困乏;一个人的精神如果也是任意使用,那么也会因为过度劳累而枯竭。水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没有过多的庞杂之物就会清澈见底,没有搅动就会平如明镜。但是,水是需要流动的,如果是淤积封闭,大都是恶臭难闻,这就是天地的本性。
心中纯粹没有间杂,守住清静玄虚之道,淡泊无为以顺应万物,行事依照天理而动,这就是“养神”的奥秘所在了啊。
作者:两不相伤
蜻蜓点水,润物无声拈花微笑,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