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还是理解

2016-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涂天一

从知道有简书这样一个APP到现在只不过过去了24小时,昨天的此时此刻还在胡乱翻着不知是些什么人码的乱七八糟的文字。所有这一切开始于一篇名为《驴得水》:守贞洁,不如当婊子的文章。说实话吸引我的真的一开始就是文章的标题。虽然依然不敢对网络上的文字有过多的期待,甚至更悲观一点会认为这又将是一篇标题党来博眼球或者影片为了拉票房的噱头。但是在点开文字前一瞬间还是想着它里面可以有一点我所期待的不一样的东西吧。


文字看似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其实都只是些言过其实或者说名不符实的拼盘而已。前面的大部分在叙述或者更直接点就是剧透影片的内容,而最后三段话彻底暴露了作者本人的状态。但所充斥的更多的是对这个社会与人情的不满、愤怒甚至怨恨。仍旧以失望告终。

我无比讨厌这般喷子的出现,即便我知道这款APP的本意大概也许或者可能就是出于让每个人可以说出他们所想所念所思的各种。但还是那句话,好多事情我理解但我并不接受。理解是出于我活到现在,我的知识、经历、感情所能支持我所作出的最为理智的一种反应。而接受与否那是我的底线所在。如果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写者(更毋庸说是作家了)没有真正的接触、经历、听闻自己所写的人、事、物的话,只凭主观去意淫些想法这无疑会扭曲自己的三观。守贞洁,不如当婊子。联系作者最后的一点想法的话,其本意大概要表达人在追梦的过程中也许会有牺牲,但如果顽固不化而放弃追梦的理想却更不值得。这也只是我的主观想法罢了,因为我没有经历作者的经历。好多时候我也会犯同样的错误,以自己的认知去衡量别人的行为。


突然想起那次寻找我的太阳的火车上遇到的两个人。而我如每次坐火车一样,在静静的听。火车上总会有让你意向不到的故事发生。这样的习惯开始于无奈,当年山高水远,从昆明折腾好久才可以回家,而每当静下来在一片嘈杂中去聆听每个人近乎传奇的故事,可以让时间过的快一点。而渐渐反而习惯这样的状态。那个时候昆明没有高铁,那个时候回家只有一趟算不上特别快的T62,而大半夜在郑州下车赶不上去济南的车简直是家常便饭。但这些都不影响一张硬座票可以带来的期待。硬座里面是这个社会最为真实的写照,虽闹,但至少不会昏昏欲睡不知去处。那些年,要多瘦有多瘦,硬座可以挤下好多个朋友。近2000公里的路从此不再孤独。

岁月划过每一片天空

扯远了。此二人,一个30多岁的妇女,但岁月的痕迹如此明显的写在她还算年轻的脸上。一个70多岁的老妇人,满头白发,带着刚看完儿孙的喜悦溢于言表。她们同时坐在了我的对面位置上,两个人聊得很热络。中年妇女像抓到救命稻草一般开始面对老妇人讲述她略显坎坷的半辈子(只想作最真实的记录,虽然仅凭回忆不会一字不差,但是意思却不敢有一点差池)。与大多数不幸者相似,小时候父母离异,自幼由爷爷奶奶带大,16岁跟着老乡到上海打工。直到去年父亲去世,家里人仍然有着极大的隔阂,而只有她一人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时至此时,坐在回去的火车上,她要去找她的丈夫,或者准确的说只是去北方小城去讨她的生活。20岁那年,她遇到了她现在的丈夫,那一年他比她大8岁。或许好多人会说无知者无畏,但其实也许那个时间里她只是需要一个可以关心她的人而已,而他又恰巧出现,仅此而已。现在他们儿女双全。她说她之所以这几年撇下老公和孩子独自在上海是因为她有些想法(我更愿意把她的这些想法理解成她的理想而不是梦想,至少她确实在努力实现着)。在上海学过按摩干过足疗,她说回天津她认识的人多,补办了已经两年多没用的天津的电话卡,那里面有支撑她干事业的好些个人。她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特意留意了老妇人的神情,她闭上了眼睛只在静静的听着,直到最后当我知道她是一位基督徒的时候,我或许可以感受那一刻她闭上眼睛时的心情,这是后话了。可是,她话锋一转原本一副兴高采烈的脸却阴了下来,她说她的丈夫并不支持她,婚后不给她太多钱,但是如果买什么东西却并不吝啬。这一次从上海回去她给他带了两瓶酒,或许是为了讨好丈夫获得他的支持吧。她说开一家像样的店面需要好多钱,而已有两个孩子的他们根本无力负担。开家麻将馆倒是可行的,而且她也有好多以前的朋友和人脉,至少维持自己的开销不成问题。

她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她正在奋力的去完成这句话所说的事情。

老妇人大多数时候只在静静的听,偶尔会发表一些她的看法,‘姑娘,你还年轻,这些工作都是不太被社会所认可的。’、‘你要开麻将馆,最好征得你丈夫的支持’、‘麻将馆是正规的么?要国家允许才行’……此类的话,我明白对于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她是出于好心出于关心出于爱心。没有丝毫的做作。但是,横亘在她两个人之间的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阶层。一个是社会最底层的讨生活的,一个是自己事业家庭双丰收颐养天年的,而能将她们联系起来的怕是只有老妇人那张不管是天生还是因为信仰而拥有的慈眉善目的脸庞了罢。

中年人在说完自己的遭遇后,握着老妇人的手说,阿姨我看您真的就像亲人般一样,您留给我号码吧,等我过几年混好了到辽宁看你去。而对方的话虽然依然听上去语调很舒服,但却是冷冷的一句话:我其实还是不太相信你,还是不留了吧。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人性终究还是人性,而无关信仰。但是,她们可以坐在一起从上海聊到目的地,说明他们可以理解对方,但是却远不可接受发生在对方身上的一切一切。

有人讲,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对待一件事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个选择,接受并理解,接受并不理解,理解并不接受,不理解也不接受。好多时候对于朋友我们潜意识会选择第一种,对于上司会选择第二种,对于厌恶的人或事选择第四种。而对于第三种,理解并不接受这样的情况,谁又能准确的说得准对谁能有这样的选择呢?这里面包含的更多是纠结、无助和绝望。人要说服自己臣服于自己无法接受的事物往往伴随着痛苦、迷茫和不知所措。可能因为与大众视角的区别,让这类选择显得与众不同、格格不入。但有时候却可以真正深入人心,无比真实的反应人性。

与其在上海,不如在海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