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探索多重身份,开启无边界人生
引言
作者Susan Kuang,是一位“斜杠青年”,关于多重身份的探索,Susan Kuang有着丰富的经验。作者认为斜杠青年不仅仅是多重收入、多重身份,而是一种要过上无边界人生的姿态和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787887/32a2e1542ad3491f.jpg)
本书主要探讨了现代生活中追求幸福的方式和哲学思考。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心理学观点以及对各种学科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实用建议和深刻思考,以引导读者找到更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新时代,新机会
作者以个人的视角,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首先,她指出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临终时发现自己未曾按照内心渴望的方式生活。这一观点直击人心,唤起对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思考。
从小受到的教育影响,我们被灌输一套固定的逻辑:好好读书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实现物质幸福。然而,随着成长,许多人开始质疑这种传统轨迹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满足和意义。作者自己经历了这个迷茫的时刻,提到有人选择继续按照既定逻辑生活,而她自己则选择了怀疑,开始追寻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对生命的深层追问是许多喜欢思考的人所经历的,带来了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在这个痛苦和迷茫的过程中,作者突然明白生命原本没有固定的意义。她解释了“生命的意义”实际上是解决关于自我的核心问题,包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的未来在哪里。这个意义的追求最终体现在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上,成为生活中的方向标,指导我们的行为选择。对于那些能够明确未来方向并为之努力的人来说,生活充满了意义。反之,若感到人生无意义,则可能是因为对未来的目标不清晰,或者目前的行动无助于实现理想未来。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强调,过去的痛苦和迷茫实际上是一场非凡的自我探索之旅,通过这些挣扎,她获得了智慧和自由,并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她引用了詹姆斯·柯林斯的观点,认为追求进步的动力源自内心的冲动,这种追求不是枯燥的理性认识,而是深入内心、具有强迫性的原动力。
接下来,作者深入探讨了工作中失去乐趣的原因。引用丹尼尔·平克的观点,指出工作中无法获得快乐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失去了自主权。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自主、独立、寻求归属感的内在动机。只有当这种动机被释放时,人们才能取得更多成就,生活更加充实。作者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表明,她相信未来的工作将更人性化,每个人都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平衡的生活。这里引出了“斜杠青年”这一概念,认为它符合未来的趋势,其核心目的是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作者总结了“斜杠青年”模式,并列举了五种具体类型。她指出,这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人生理念和个人发展策略,更是强调多元化平衡、个性和潜能的探索,鼓励将工作、生活和爱好更好地融合,带来更充实和快乐的人生。
第二 开启你的无边界人生
作者强调了开启无边界人生的重要性。她首先强调了不被动地等待机会,而是要主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引用“You have a choice”这句话,她强调生活中我们始终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消极被动,也可以选择积极主动。这一理念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激发了她相信自己的力量,主动追求理想生活。
在深入讨论自卑心理的“罪魁祸首”时,作者提到了“习得性无助”理论。她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的观点,指出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在智商、精力和创造力方面都表现出色。这强调了积极心态对于个体的益处,使人更具竞争力,表现更出色。
作者深入解析大脑的能力,指出大脑具有强大的思考、分析和创新的能力。她引用对“反脆弱”的定义,即从随机事件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强调了人类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一能力使人能够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挑战时更为坚韧和有韧性。
探讨对自身不够好的心理,作者提到了对认可的渴望,无论是总统还是明星,都会在录影结束后问自己“Was that ok?”这表明人类共同渴望被认可。引入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僵固型思维模式”,解释了不同思维方式对成功过程的影响。成长型思维者更注重发展自己,而不是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有助于面对失败和负面评价时更从容应对。
此外,作者对成功学的误区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成功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而过度追求速度与捷径会让人忽视过程中的乐趣与意义感。她呼吁人们留白生活,拥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以实现持续的创造力。
作者强调主动创造生活、培养积极心态、发展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及避免成功学的误区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实现无边界人生的思考和行动指南。
第三 折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者首先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指出其包括设定合理目标、采取符合目标和信念的行动,并坚持以合理证据为支持的信念。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性思考与行动的框架,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更有方向。
在天赋的启示中,作者引用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的观点,强调个体发育不仅受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且是两者协同作用的结果。特别强调天赋可以通过个体自身的倾向和渴望来发现,这为培养个体特长提供了指导。作者强调个体间差异的存在,主张尊重并回应孩子的天生个性,提倡创造一个让基因自由表达的环境。
在作者的个人经历中,他分享了自己在英语学习和写作方面的投资。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自主学习,他提升了英语水平,这成为他的第一次成功投资。此后,他进行了写作的投资,强调投资的目标在于未来的收益,与传统的消费不同。这一过程使他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摆脱了公司束缚,得到了个人技能和思维体系的升级。
对于自我投资,作者提出三个关键认知:投资无法立即产生回报,需要经历一个投资期;勤奋比天赋更为重要;自我投资的关键在于时间的累积,而非何时开始。他指出那些需要时间才能换来的东西才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而这与追求即时享乐的消费不同。这一观点引导读者更注重长期价值的积累。
在面对惰性时,作者提出对抗的方法是发展出与之抗衡的力量,即欲望和意志力。他解释了欲望是兴趣的一种体现形式,认为克服惰性的最佳方式是找到原动力,激发内在欲望。此外,作者阐述了意志力的重要性和可训练性,通过逼自己坚持一天一天的训练,加强意志力,最终削弱惰性的影响。
作者在自我管理和成长方面分享了晨间日记的重要性,并强调设定明确、现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大脑可理解的简单任务。他呼吁读者在阅读、思考和写作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持续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独特魅力。
第四 此刻就要幸福
作者认为生活应该充满精彩,体验新鲜与刺激,同时得到物欲的满足,获得成就并被他人认可。他引用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的观点,指出人类的痛苦源于内外的无序与不和谐,即内心期望与实际拥有不一致。因此,人生追求内外一致,需要敢于改变的勇气和接受变化的智慧。
在学会享受平凡方面,作者借用《跑步圣经》和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恩宠与勇气》来强调平凡生活的智慧。他提到肯·威尔伯与妻子抗癌的故事,强调平凡中蕴含的勇气和坚持。通过阅读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总结了实现幸福人生的五个元素:积极的情绪、投入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感以及成就感。
叔本华的观点“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引发了对幸福的思考。作者认为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值得高兴的事情,只要有让人感到痛苦的事情,就难以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他指出学会处理和避免痛苦是实现幸福的最优策略,与追求外在快乐不同。
极简主义的逻辑在作者的生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清理物品和整理空间,作者逐渐引导生活向着简单而重要的问题迈进:“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这种变化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理财等。作者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踏实,通过学习、写作、运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
作者介绍了冥想的重要性,强调其帮助提高觉察能力。冥想的训练方法简单,初学者可以从短暂的呼吸训练开始,逐渐延长时间。冥想让人更快地觉察负面情绪或念头,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挑战。
结束语
全书通过引用心理学、哲学、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观点,呼吁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抱简单、专注、有深度的生活,以实现更加真实和持久的幸福感。作者以个人经历和广泛的知识背景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了一本旨在引导人们寻找内心平静和幸福感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