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时间的应用与反思
最近,地铁站、公交站的腾讯新闻海报让人侧目。“碎片时间,拉开人生差距”。
什么叫碎片时间?
所谓碎片时间,比预计的时间提前完成某项工作后剩下来的和在日常主体工作之余自由支配的零碎时间,就叫做碎片时间。通常碎片时间就是指没有安排任何工作,未被计划的时间。因为零散、短小、无规律,所以被叫做碎片时间。
简而言之就是,当一件事务与另外一件事务切换的中间过程,但又不太方便安排完整事务性工作的时候,碎片时间就出现了。
以一天24小时为例:
早上:起床。洗漱、早餐、上班。
上午:工作或者学习。
中午:午餐及休息。
下午:工作或者学习。
晚上:下班,晚餐,晚上家庭生活或者休闲。
然后,睡觉。
基本上来说,一天就这样,分成一节一节的时间。
但是,如果早上早起,或者浓缩到很短时间完成,那么到上午的过渡期就出现了碎片时间。
这么一算,碎片时间还挺多的。
比如说,某段时间,我早上起床,要录播15分钟,挤挤时间也出来了。然后,它变成了一个程序。
又比如说,从家到公司,常规路上的交通时间要90分钟,但偶尔要120分钟,偶尔又只要70分钟,所以,通勤时间通常要预计120分钟。但是这里的碎片时间就很多了。于是,这多出来的时间就无所事适,一般情况下,东摸一下,西看一下,时间就过了。
再比如说,中餐,实际用餐时间就15分钟。然后,各种闲聊,各种刷手机,磨蹭磨蹭一小时就过去了。
还有晚上,以前不拆书,每天晚上看小说,几个小时一晃就过了。后来拆书,每天老老实实坐四个小时。每天晚上增加四小时学习时间,一不小心就写了60万字,还被约稿出书中。
所以,让人惊奇的碎片时间。
古典在2017年就提出了碎片时间的管理。
实际上,在工作中间,我们也存在大把的碎片时间。
我上午准备做一件事情。比如说,面试。
1、登录前程无忧,刷新招聘启事。
2、浏览简历。
3、挑选简历。
4、预约面试。
5、准备面试环节。
6、接待面试者,并进行评价。
7、组织复试。
这七个程序是依次进行吗?不是的。它是交叉的。甚至有时候,几个程序一起进行。忙的焦头烂额。
于是,碎片时间就产生了。
时间是碎片的,但事情不是碎片的,没办法放到任何一个碎片时间里处理,所以只好不断地往后拖往后拖——一直到晚上没有人打扰的时候,时间流恢复成了工业时代,你才能处理问题。这就是很多人加班的真相。
这就让我们发现一个真相: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得再怎么井然有序,难免都会有一些预料之外的"时间碎片"。
所以怎么在碎片化时代利用好时间?古典提供了四种策略: 加减乘除 。
一、加:增加碎片时间价值
碎片式浪费:
请大家做了一个实验,看自己手机的碎片时间吗?大部分人一整天花在网络、刷微信的碎片时间加起来竟然有2个多小时,这些时间完全够搞定工作了。
如果按每天节约“碎片式浪费”2小时计算,他的一个月会有60小时,一年会有30天的收益。这些时间足够读完2本书,掌握2门技能。
之所以发生碎片式浪费,是因为 我们本来就不知道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干什么,在没有安排的时候,最简单的默认选项就是刷微信。
如果你知道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就不会频繁刷微信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列好一个 “碎片时间清单” 。
二、减:减少切换成本
一份报告《被打断的程序员》(Chris Parnin)对来自86位程序员的10000份编程情景记录进行了研究。
在代码编辑工作被打断后,程序员需要10到15分钟来重新开始。
在编辑方法时被打断后,程序员只有10%的概率会在一分钟内继续工作。
程序员可能每天只有2小时的连续时间未被打断。
15 分钟的代价是 1 个小时。
引自:Sean Clark-《为什么打断15分钟的代价是1小时》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集中所有的需要切换的动作,尽量一次性解决,降低“切换成本”。比如说:
给王经理电话
完成项目报告
给老板签字
去银行手续
给David电话
给老板汇报客户沟通情况
约张强晚饭
给老婆买礼物
去超市买东西
……
这些事情切换着去处理,时间就被你弄碎了。
我会列出几个经常遇到的场景:@老板、@外出、@电话, 凡是在这些场景下解决的事情我都列在一起,当需要处在这个情境下的时候,我会把所有的事情一次性搞定。 比如说需要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我就把所有需要电话解决的事情全部做完。
这样的话你的时间就变成了这样:
三、乘:多线程叠加效率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第一张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摆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第三张摆的是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因为工作的性质不同,一种恰好是另一种的休息。这就是多线程的叠加效应。
“间作套种”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科学种田的方法。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连续几季都种相同的作物,土壤的肥力就会下降很多,因为同一种作物吸收的是同一类养分,长此以往,地力就会枯竭。
人的脑力和体力也是这样, 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优势兴奋灶,而原来的兴奋灶则得到抑制,这样人的脑力和体力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具体你可以这样做:
按抽象与形象来分配时间:独立思考分析一段时间后,画画思维导图;
按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自己思考一阵子后,再找3个人一起碰撞;
按动静交替分配时间:坐着工作,45分钟后站起来休息,甚至Keep一下;
体力与脑力互相交替分配时间:工作之余,打扫卫生洗衣服。
四、除:主动把任务碎片化
我写这个专栏,每天写作1500字,录音就需要2个小时;可我还要工作和管理啊,哪里来的时间呢?
我主动碎片化了自己的大项目,所有的事情都分为两个部分: 思考和执行,思考和执行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要写一份活动策划案,很多人会准备2个小时完成这个事儿。但其实我还没想清楚这个策划案该怎么做,所以只能托着腮帮子想,双手抱在胸前来回踱步,越想越焦虑——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开始刷微信、上淘宝,转眼2个小时过去了,但基本没什么产出。
换一种方式会怎么样?
早晨起床的时候花5分钟想想这个事儿,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同事们聊聊这个策划案,下午上班的时候花5分钟把自己的思路在白纸上整理下,这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思考。然后再打开Word把策划案的第一稿写下来。计算一下,其实我们只用了3个5分钟把它想清楚,然后25分钟就搞定,这就是大块时间执行,哪种工作方式效率更高呢?
碎片化思考、大块时间执行,就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工作方式。
我们总结一下:
4种碎片化时代的时间管理方式:
加:提前列出“碎片时间清单”,增加碎片化价值
减:把同样场景的碎片化任务放在一起处理,减少切换成本
乘:叠加不同类型工作,形成叠加效应
除:主动把大任务拆分成碎片化任务
思考一下:看完四个策略,你对于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新的思路吗?结合讲过的WOOP,给自己设定一个高效能的计划。
(本节内容引自:http://xzyz.91job.gov.cn/news/view/aid/106226/tag/zykc)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每天你在网上花的时间是多少?最近,一家英国研究机构对手机软件的使用情况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竟达253次。这就意味着人们每天有2个多小时花在手机上,相当于他们一天清醒时间的1/10。在中国,估计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是其2到3倍。不信?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打开手机,进入设置-电池-查看电池用量,就能看到你在各个应用花的时间。几乎90%的人,最耗电的应用是微信,这毫无悬念。我做了身边10个人的抽样调查,发现他们平均每天使用的时长至少在2.5小时。一方面说自己忙得没时间,另一方面却有2.5小时花在手机上,这就让他们自己有点小震惊和小尴尬了。
你还在用工业时代的方式,管理你在互联网时代的时间。
现在说到时间管理,很多人都会想到时间四象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等。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你的微信突然响了,你怎能判断这条信息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可能是你一个特别重要的客户发过来的,也可能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聊天。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不确定时代,你很难区分和预测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当我们谈时间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先明白一下时间流 这个概念。
1.农业时代的时间流: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工业时代的时间流: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点重复做同一件事;
3.互联网时代的时间流: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信息变多,阅读变浅。
农业时代:心跳声
工业时代:马达声
互联网时代:交响乐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该需要3种能力:
1.碎片整合能力
在美剧《越狱》里,男主角米帅用整整一堵墙,把所有的线索都贴在墙上,男主就在那里看着这面线索墙,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突然间,“啊”的一声,解开谜题。最后他把所有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伪装成一个图画,纹在自己身上,带入了监狱。这就是从碎片到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
现在,我们每天收集到的信息充斥着大脑,乱糟糟的,就像那堵贴满资料的墙,根本没法理清思路。你的大脑是乱的,做事情也一定是凌乱的。你也需要一种整合的能力。
所谓的整合就是找到碎片化信息直接的联系,形成系统框架,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发散思维,最后通过脑图、结构化思考整合成方案。思维导图就是一个不错的整合工具。
2.单线程到多线程能力
比尔·盖茨有一次到中国出席会议,需要利用这个机会谈很多重要项目的合作。我朋友参与接待,他看到比尔·盖茨租下酒店的一层楼,然后每一个项目的合作方安排进一个房间,比尔·盖茨就这样走进一间房,谈合作,走出来,休息一会再进另一间房,再谈合作。后来有人问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一间房轮流进来不好吗?比尔·盖茨说:“因为这些项目在我脑袋里也是放在不同‘房间’的。所以我并不会忙,心也不会乱,只不过时间不够用罢了。”
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区别是:
计算器是单线程,一次只能计算一个,计算下一个要按C清零。计算机是多线程,边计算、边听音乐、边下载美剧、边聊微信。
虽然计算机是多线程,但当前激活的窗口只有一个,我们可以在多个任务中切换,但仍然需要保持专注在手头的这个任务上。
多任务后台处理,单任务前台专注,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事件处理的第二项能力。
你可能没有很多房间,但你是不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空间、地点、本子、表格等,来记录和专注不同的任务呢?
3.放空能力
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纠结,越来越难以做出决定?
比如说中午几个同事一块儿吃饭,总是有人问出一个特别尴尬的问题:咱去哪吃?此时要不然是冷场,要不然就是各说各话,商量了30分钟还没决定下来,因为问题让大家都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想法太多,反而做不出决定。
下次你可以这么问:“附近都有啥?感觉怎么样?那去哪家吃?”,“就是它!走!”。
做决定其实是个内在的U型结构:信息-感受-思考-决定。
只有放松下来,我们才不会卡在头脑里——我们需要放空自己,让信息和感受进来,然后才启动思考程序。
放空自己,从思考的层面退回到信息和感受的层面。走在路上,去观察树叶、泥土、麻雀,去听吆喝声、聊天声,去感受微风、路人的表情、步伐……这就是退回到信息和感受的层面,你这样去做,会感觉到很舒服、放松,很多选项会蹦出来,很多直觉会逐渐出现,很多决定会越来越明确。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电脑,每个人都需要从单机版电脑进化成一台联机版电脑。这需要三种能力:磁盘碎片扫描、多线程处理能力、内存清理能力。
所以,可以看到:
大部分人之所以效率不高,因为他们采取工业化时代的方式在管理互联网时代的时间。
三个时代有三种不同的时间流:农业时代的心跳,机械时代的马达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交响乐。
互联网时代的特质: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信息溢出,思考变浅。
每个人都需要进化出三种能力:碎片整理能力、多线程处理、内存清空能力。
思考一下:
1.评估下自己的三种能力,如果10分是满分,你会为这些能力各打几分?
2.在你的生活、工作中,最困扰你的时间问题是什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本节内容引自:http://xzyz.91job.gov.cn/news/view/aid/104545/tag/zykc)
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参考古典的建议,根据碎片时间产生的环境,选择不同的利用方式。我们对于闲碎的碎片时间经常的消耗方式有思考,听音乐,手机上网等。
(1)看书听歌和朋友聊天;
(2)思考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思考人生;
(3)阅读书籍新闻,关注一些时事新闻;
(4)玩手机,电脑等,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
还有听音乐、发呆等等,有意识去注意这些时间碎片,你会有意外的收获。对于工作中的白领来说除了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就是他们的碎片时间 ,还可以用来根据自己的兴趣兼职自己的第二职业。这也是为什么斜杠青年出现的一个原因。
所以,笔者在早晨的时间,增加一百天训练营的听课,并增加听完打卡的内容,还有记录日记心得。
同时在中午的时间,增加百度动态的撰写。
在晚上的时间,增加强迫性联机学习的发生,参加线上训练营。
碎片时间,如何高效利用,如何拉开人生距离,欢迎你一起来讨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