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故事里的《诗经》-静女
《静女》是《诗经·国风·邶风》里的第17首诗,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的诗。生动描绘了男子约会的欢快和急不可待,女子故意隐藏的活泼可爱,以及向男子赠物表达爱意的情景,画面感超强。
三千年前,南太行以东,淇水之泮,有一个小伙子,名叫小石头。小石头勤劳善良笃厚,以牧羊为生。他日出时分将群羊赶到河边的草地上吃草,自己则坐在山坡上,一边看羊,一边打草鞋;日落西山之时,他又将羊群赶回家,夜里伴着羊儿入睡。小伙子的日子过得平淡、平静而又无忧无虑。
后来,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她长得好看又善良,性格文文静静,经常去山里采摘野果和蘑菇,总要经过小石头坐的山坡,笑着和小石头打招呼,那长长的头发和大大的眼睛,撩得小石头那颗小心脏不上不下的,如果哪一天不见了小芳,他心里便空落落的,无精打采,更无心打草鞋。
有一天,小芳从山里回来,一手提着蘑菇蓝,另一只手拿着一支亮闪闪的红管草,眸中微光流转,含情脉脉。小石头情不自禁站了起来,将刚打的一串草鞋递给小芳:这个,给你阿爹穿。小芳将手中的红管草塞进小石头的手里,接过草鞋,红着脸跑了,跑到山岗的拐角处,却又转过脸,冲小石头说了一句话:明天,三月三,城里有歌会,我在城门角等你。说完,那美丽的身影就消失在拐角处。
小石头被这突如其来的邀约搞得神魂涣散,望着天边的云和飞过的鸟目瞪口呆了好久好久才缓过神来,他那颗不上不下的心终于落了地,生根发芽,越燃越烫。
第二天,小石头早早起来,穿上那件只有过年走亲戚才穿的衣服,拿着小芳送他的红管草,迫不及待奔向城门角。一路阳光四溢,万物生长,百花争艳,鸟雀歌唱。
小石头心急火燎来到城门角,东瞅瞅,西望望,还好还好,小芳还没到,自己没迟到。小伙子站城角耐心等待,看一对对青年男女说着笑着闹着往城门里走,他心里有点小着急,拿眼四处张望,心脏怦怦乱撞,不知不觉,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辗转。小芳呀小芳,你在哪疙瘩藏,怎么不见你那美丽的小模样?小石头脸上开始浸出了汗。
其实,那位文静娴雅的小芳姑娘早来了,就躲藏在城门口附近的一棵大树后,看着焦虑不安、挠头乱撞的小石头,掩着嘴儿偷偷笑呢。她见小石头红头涨脸出大汗,就装着若无其事,袅袅婷婷走了出来。
小石头感觉眼前一道亮光,瞅见了小芳,粉色的衣裙,粉扑扑的小脸,在和煦的春风里笑得艳若朝霞,刚才所有的焦急、忐忑,仿佛被和风吹散,傻傻地冲着小芳笑。
小芳走到小石头身边,笑语盈盈,拿出背后手里的一把白茅草,温柔地送到小石头的手上。
和风浩荡,天朗气清,阳光灿烂,姑娘相伴,天地间充满了欢喜。小石头左手拿红管,右手握白茅,感受着姑娘的芳香和体温,心有千言万语,不知如何表达,好半天,憋出一首爱意满满的赞歌:
静女其姝,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fě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姝(shū):美好。
俟(sì):等待。
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踟(chí)躇(chú):徘徊不定。
娈(luán):面目姣好。
贻(yí):赠与。
彤管:红管草。
炜(wěi):鲜明的样子。
说(yuè)怿(yì):喜悦。
女(rǔ):汝,你,指彤管。
牧:野外。
归:借作“馈”kuì,赠送。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特别。
匪:非。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门角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展情意。
小芳姑娘听着小石头的赞美,羞红了脸,跑进了进城的人群。小石头赶紧追了上去,拉着姑娘的手,涌入了三月三歌会的人流,和大家一起快乐地唱起来、跳起来。
写在题后:
等待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甜蜜,特别是有了爱的收获。
彤管和荑草,只是寻常之物,当它变成了一种情意,便不同寻常了。
人都说礼轻人意重,“爱乌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有了爱,便有了美,即使一支狗尾巴草,也会熠熠生辉。
时代变了,表达爱情的方式也变了,但真情真心真意若变了,肯定难以收获幸福。
为爱等待,总会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