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通天塔》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语言一样,于是在平原上他们商量建起一座通天的塔来。
―― 题记
周末的晚上,去黑白老师家看了一部电影《通天塔》。这部电影荣获了戛纳导演大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和无数提名,讲述了一个涉及四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的连锁人生。
这并不是一部看起来轻松的电影,于是伴随着一杯浓郁的威士忌,慵懒地靠在沙发上,细细品味着威士忌,也细细体会着电影里各个人物的微妙关系。
16世纪荷兰尼德兰画派巨匠彼得·勃鲁盖尔曾多次以“巴别塔”为题材进行创作,其笔下“巴别塔”的魅力主要不在于它的主题,而在于其完美的细节,逼真的写实和恢宏的气势。这座传说中造就了世上不同语言和种族的通天高塔,又名巴别塔(“巴别”即“变乱”的意思)。
400多年后,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将“巴别塔”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在被战火摧残得像贫民窟的摩洛哥、灯火璀璨奢靡现代的东京、动感奔放混乱野性的墨西哥,以及繁华到缺少陪伴的圣地亚哥。四个国家四座城市的短短11天,发生了几尽浓缩了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几乎源于沟通的不畅。四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家庭,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妻子饮弹自杀而去非洲打猎愈伤的日本男子,将那把难以直面的猎枪赠送给摩洛哥的老导游。这位老导游将猎枪卖给了同在摩洛哥的牧羊人,于是,这杆枪成为了牧羊人两个儿子驱赶豺狼的武器。彼时两个小家伙还不明白,自己手里的武器意味着什么。同样在拥有着卡萨布兰卡的摩洛哥,一对美国夫妇来沙漠中旅行,尝试令如一潭死水的婚姻重焕生机。
而那两个小家伙无忧无虑,少不更事,拿远处驶来的旅游巴士当靶子打赌射击。这颗少年玩闹时打出的流弹,击中了美国夫妇所在大巴,击穿了妻子的左肩。在远离都市的荒漠,大巴只能前往年轻导游所在的村庄,在等待救护车前来救援的同时,找仅有的一位兽医草草缝了针。
尽管与美国夫妇同车的乘客,扔下他们二人自顾自开走了旅游大巴,但在这生离死别的患难里,夫妻二人不再尴尬于向对方吐露心声,他们互相抱歉,垂泪亲吻,请求着对方的原谅。爱到尽头,情归此处。
随着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丈夫通过亲友向美国大使馆的请求救援,枪击事件上升到国际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并造成了美国与摩洛哥的局势紧张和救援的阻塞。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新宿,日本男子的聋哑女儿遭遇了裁判的误判后,再次受到了搭讪少年的歧视。于是,一心想要得到爱的她开始了自我放逐之旅,先是勾引牙医,然后又向上门来调查的警察裸露身体。
此时调查枪击案件的摩洛哥警方,锁定了少年一家。
整场电影看下来,让我印象深刻并且感到惋惜的是,警方在锁定目标追捕少年一家时,没有任何的语言传达 ,比如“站住”,“举起手来”,“蹲下!”、“两手抱头”,是的,没有任何的语言沟通,只管开枪扫射。在追捕过程中,弟弟在警方的鸣枪警告中,反击击中了警察,而自己的哥哥也被警察击毙。悔恨的他最终举手投降,只想让自己的哥哥获救。
后来我想,通天塔不仅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活人际关系里的沟通,更要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本身。它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比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因此,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电影里,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