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300万的学区房后,我发现,一件更头疼的事情…”
01
我周围很多原本扣扣索索的朋友,一旦当了父母,最显著的变化就是:
花钱的态度。
自己舍不得买过百的衣服,给孩子买起绘本,动辄4位数毫不手软;自己考认证优先看网络免费资料,给孩子报个钢琴班,随便2万多就出去了。总之,给“四脚吞金兽”花起钱来各种双标。
同学西米是个虎妈,早早买了300多万“老破小”学区房,给儿子报了5、6个兴趣班,每天从幼儿园出来就匆匆去下一个课程。
儿子才5岁,她已经考虑出国留学的事情了。
她其实算不上收入优渥,每次聊到给小孩花的钱,她总是语气复杂地说:
“以前以为买个学区房就差不多了,现在才发现,那只是个开始啊,后面的开销越来越大。”
“等你有了小孩就懂了,最重要的投资就是孩子的教育。”
实际上,有时我和老公聊起相关话题,两人都觉得,以后有了小孩,只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教育资源。
有能力买不错的学区房,固然好,如果无力承担,那就退而求其次买普通些的学区房。周围一些当爹当妈的朋友听到我这想法, 反应都与我同学类似:别太省钱,孩子学得好,将来才叫省钱省心。
但,没买学区房没上贵族学校,孩子就一定学得差吗?
孩子未必会输,只是家长想赢。
02
2017年,有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在国内引起热议。这部剧情不算特别精彩的喜剧电影,之所以掀起关注的原因很简单:
戳中太多父母的心了。
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皮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把她塞入名校的故事。
丈夫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贵族学校,妻子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她认为正是因为没接受优质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
接着妻子严肃地说,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小孩吵架起来,都恨不得用英语,说印度话一不留神就交不到朋友。
这样的学校,面试时自然毫不含糊。
小孩至少要会说3种语言,会1门乐器。
当然,这不是最关键,父母的背景、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才是重要考量。名校的门槛似乎更像为父母而设置的。
两口子为了打动学校面试官,穿着满身大LOGO的行头,然而当得知这对夫妻是店铺老板的孩子时,面试官头也不抬地说:“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电影里这对夫妻的想法,与中国传统观点不谋而合。
我们聊学区房时,到底是在聊什么?或许是——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起跑线,跻身更高的圈层。
必须承认,买得起一二线城市的重点校学区房的家庭,不少经济实力都还不错。但也有许多家庭,实际上是砸锅卖铁、借钱负债、甚至押上一辈子的收入,为子女换来一张名校入场券。
一开始就投入超出自身承担范围的财力物力,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难免伤筋动骨。
我们想让自己变得更得体,有更好的生活,希望孩子能赢,可这并不是一场比赛,就算硬看成一场比赛,名校也不是唯一因素。
说句现实的话,在教育上,这年头没多少人会在意你是不是暴发户、是不是官二代、家里有几套房,真要羡慕,最让人羡慕的就是懂得教孩子的父母。
并不是咬紧牙买套学区房这么单纯。
03
前阵子,知乎上有个问题特别火,短短几天就有1100万的浏览量:
我一年只有7万的收入,老婆却想要让儿子读一年5万学费的幼儿园,她说圈子很重要,圈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老婆的想法是:圈子很重要,好幼儿园代表了优质的人脉圈子。
而楼主觉得:
1、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自己收入确实非常有限。
2、融不进去的圈子,为什么要强融?
3、读便宜些的幼儿园,难道就没出息吗?
几个高赞回答,有曾经花大钱进过贵族学校的,有在亲戚帮助下上本地排名第一小学的,有差点送孩子去门槛颇高学校的虎妈,但观点却出奇地一致:
圈子是很重要,但把孩子强塞进去≠混好圈子。
理由也挺好理解。
第一,实力不够,混圈子没太多意义。
人脉是对等的,互帮互助。就拿知乎这位楼主的情况看,5万/年的幼儿园几乎算是家庭上限,但这可能是学校里多数小朋友的家庭日常水平。
就算父母们加了微信,能作为人脉相互帮助吗?
就好比人家父母邀请欧洲10日游,大人们要不要答应?咬牙答应后,你说早上7点那个航班比较优惠,对方说太早了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吧,11点多那趟挺合适,你一看,每张票贵了2千多。
聊聊孩子的学习可以,聊聊八卦可以,聊聊日常可以,但真要资源互换,就算人家愿意互换,自己也拿不出可用的资源去换。
第二,对自身造成巨大压力。
一位生活博主去女邻居家中做客,就亲眼见证了大型崩溃现场。
女邻居的孩子在附近一所国际幼儿园上学,为了4岁儿子的生日宴,一家三口前一天晚上半夜4点到家,妈妈早上6点就爬起来定蛋糕,联系阿姨来做卫生,给幼儿园同学家长发微信。
因为临时邀请,最终只来了两个好朋友和他们的妈妈。
两个孩子,一个抱着一人高会说话会发激光的变形金刚,目测价格3000+元。一个抱着一大箱豪华有机水果,就是那种一小盒草莓就要60多块的农庄水果,而她家,只准备了蛋糕,以及儿子从香港迪士尼买的便宜米奇笔。
与两位妈妈一聊,崩溃了。
他们班上的小朋友过生日,有带全班小孩去了马术俱乐部过骑马生日会的,有包了儿童剧场给娃们演童话剧的,有去了五星酒店,租了巨大的充气城堡的……那些拼不过的父母,根本不会办生日会,所以被邀请参加生日派对的娃们上门,才会带着这么贵重的礼物。
那一刻,女邻居原地石化开裂。
在这种局面下,久而久之,孩子心里也会产生不满:为什么别人有的我没有?为什么我父母这么穷?是不是我父母没本事?
想想有几分心碎。
退一步说,幼儿园里的圈子,其实无外乎相互认识,相互玩耍,上升不到圈层层面。在幼儿园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孩子健康快乐。
之前看演员陈道明对女儿的教育,有句话特别戳中我:“我希望她第一身体好,第二要快乐,第三尽量有所成,但更要知道自己是凡人,是普通人。”
过早塞入成年人的目的,反而显得不切实际。
04
中国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慷慨。为了孩子的学业与前途,可谓不遗余力。
中国家庭教育总投入,排名世界第6。在给自己的孩子请私人辅导方面,占比和花费金额更是排在世界第1。
《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显示:38.8%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消耗了年收入的2-3成,接近6成的家庭为子女报读的课外学习班学费在100-200元/时。
我常听到一句话,对孩子的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怎么说呢,我觉得是有误解的。
如果是投资,必然要考虑回报率。你能确定投入有回报吗?你能确定收益率吗?你能保证不会亏本吗?都没办法确定呀,对吧。
子女教育只是家庭开支中的一种。
教育投入,永无上限。父母们要为自己留些足以从容度日的积蓄,为意外留一定储备,也要为将来准备养老钱等等。从现实考虑,也不允许在单一支出上过于倾斜。
除了金钱,还有精力。
78.3% 的家长表示已准备好为了孩子的成功牺牲个人生活。
38.2%的家长放弃个人爱好。
27.6%大量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个人娱乐。
33%减少甚至停止休闲活动与假期。
许多父母们逐渐放弃了晋升与成长的机会,理由总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一切为了孩子。”
但一个人,首先是TA自己,其次才是各种角色,比如为人子女、为人父母,过早放弃自我着实有些可惜。
两年前,二胎的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如果工资5K,请个阿姨的费用也差不多5K,你觉得选择辞职带小孩好还是请阿姨好。
我毫不犹豫地说:请阿姨。
表面看,你工资都给了阿姨,有种白上班的感觉,可实际上,你得到了更多可能性。
·你在职场打拼,今后收入大概率不止5千;
·你有了工作圈子,与同事们有共同话题;
·你努力成长,将解锁更多能力和经验……
两年后,朋友月薪涨到近9千,考过了一门认证,今年可能将再度加薪。
所以,不用把希望100%押注在孩子身上,梦想这种东西,要自己实现了才爽。
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值得家长们去体验,去经历,去奋斗,去热爱。
成为浮光跃金的后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