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读读书彭小六私密群日更计划

不想吵架,学这几招就够了

2017-03-04  本文已影响135人  肚财神

今日导读

这几天我们通过7篇文章共读了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今天我们来读最后一部分——看人之间。这一部分侧重于人际关系之间的沟通。

题目可能有些标题党了,但内容确实是聚焦沟通中的冲突,读完之后,我想你一定会改变对冲突的看法。

01

本来谈的好好的,为什么莫名其妙就吵起来了呢?!

在《关键对话》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双路处理”的概念,就是说在对话中我们既要关注对话内容,也要关注对话的氛围。

吵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过度关注了对话内容,而对沟通氛围重视不够,导致了冲突。

那什么决定了沟通的气氛呢? 在《沟通的艺术》中,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让我深感意外:

大致上来说,一段关系中的气氛,取决于人们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视的程度。

</p>
这让我想起了王阳明说过的一句话:“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当然,我们很难成为圣人,但道理是相通的。你把所有人当圣人一样对待,重视和他们的每一次沟通,他们是会感受到的,所以会更重视你,对你更友好,如果所有人都如此,你不就是圣人了吗?

但是要做到一直尊重对方很难,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可能会说错话,心里想为对方好,但说出来却被理解成其他的意思了。昨天的文章《七种武器,打造属于你的通天塔》针对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相当不容易。

第二,我们自己也有被尊重的需求,如果对方说出来的话不尊重我们了,我们的情绪可能会受到影响。

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破坏沟通的氛围,让对方的情绪激化,而激化的情绪又会引起进一步的激化,从而形成正反馈……当越过一个临界点时,冲突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02

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昨天的文章已经讲了怎样讲话更有建设性,不会刺激到对方。 简单说,七种武器就是说话要清楚、精确、动态、具体,要根据情境选择游戏规则,要区分事实与意见、推论之间的区别,要使用中性的词,注意语言的权力,多用“我/我们”组合。

怎样应对对方不中听的话呢?

作者给出了两条建议,非常简单,但很实用。

一是寻找更多信息,弄清楚对方理解的事实、想法,也就是他为什么生气。

二是要同意对方。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对方刺激了我们,我们却还要同意,这不是自虐吗?!

其实,你可以这样去想,可能就想明白了:“我同意他的批评,不是要给对方道歉,而是承认一个事实,或者给出一个解释。”

还有关键的一点,如果知道自己错了,一定要承认。这一点做不到,冲突肯定是难免的。

03

如果冲突已经爆发了,怎样处理呢?

作者总结了5种常见的处理方式:逃避、让步、竞争、妥协和合作。

合作当然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但在有些情况下不允许我们采取合作的方式,作者列了一个表,你可以对照各种情况思考一下。

在书的最后一节,作者给出了通过合作解决冲突的技巧。这个方法与史蒂夫·柯维在《第3选择》里达成第3选择的方法简直一模一样,只是部分顺序稍微有些不同。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美国人,柯维的书稍晚一些,可能是柯维借鉴了《沟通的艺术》中的内容,也可能是《沟通的艺术》和柯维同时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不管真相怎样,这个达成合作的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史蒂夫·柯维把实现第3选择称为解决人生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可见他对这个方法的推崇和重视。

如果你想更为完整的了解柯维的第3选择,可以读这篇文章《10分钟读完<第3选择>,你也有机会成为伟人》,或者去读原作。这里把《沟通的艺术中》中的方法列出来:

一共是六个步骤。

作者强调,这六个步骤环环相扣,跳过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导致误解,又回到冲突的负循环中。如果一个阶段不成功时,有必要退回到上一个阶段,直到解决冲突。

得到与评论

今日得到

我的评论

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一个现象:沟通领域的经典全都是外国人写的。

从卡耐基的经典之作《人性的弱点》,到新的经典《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为什么西方人能够不断写出更加贴近现实的书,我们却只能啃老祖宗?

我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重系统,但过于概略化,不深入不具体不细致。

这本书讲了大量分析性的、程序性的内容,从情绪的组成、自我的概念、知觉的历程,这些不一定是科学,但它大胆探索了这个模糊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的时候有一个抓手,反思的时候有一个抓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沟通理论。

有时,一个小小的思维漏洞,就可能造成对方极大的困扰和误解,从而导致沟通失败。

套句俗话,说话是个技术活,不吵架更是一个技术活

学习沟通这几个月以来,我最大的体会是3句话:

最后祝你破解自己的沟通密码。

<END>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希望今天的文字对你有所启发(点击名字可以关注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