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吵架,学这几招就够了
今日导读
这几天我们通过7篇文章共读了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今天我们来读最后一部分——看人之间。这一部分侧重于人际关系之间的沟通。
题目可能有些标题党了,但内容确实是聚焦沟通中的冲突,读完之后,我想你一定会改变对冲突的看法。
01
本来谈的好好的,为什么莫名其妙就吵起来了呢?!
在《关键对话》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双路处理”的概念,就是说在对话中我们既要关注对话内容,也要关注对话的氛围。
吵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过度关注了对话内容,而对沟通氛围重视不够,导致了冲突。
那什么决定了沟通的气氛呢? 在《沟通的艺术》中,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让我深感意外:
大致上来说,一段关系中的气氛,取决于人们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视的程度。
</p>
这让我想起了王阳明说过的一句话:“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当然,我们很难成为圣人,但道理是相通的。你把所有人当圣人一样对待,重视和他们的每一次沟通,他们是会感受到的,所以会更重视你,对你更友好,如果所有人都如此,你不就是圣人了吗?
但是要做到一直尊重对方很难,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可能会说错话,心里想为对方好,但说出来却被理解成其他的意思了。昨天的文章《七种武器,打造属于你的通天塔》针对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相当不容易。
第二,我们自己也有被尊重的需求,如果对方说出来的话不尊重我们了,我们的情绪可能会受到影响。
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破坏沟通的氛围,让对方的情绪激化,而激化的情绪又会引起进一步的激化,从而形成正反馈……当越过一个临界点时,冲突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02
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昨天的文章已经讲了怎样讲话更有建设性,不会刺激到对方。 简单说,七种武器就是说话要清楚、精确、动态、具体,要根据情境选择游戏规则,要区分事实与意见、推论之间的区别,要使用中性的词,注意语言的权力,多用“我/我们”组合。
怎样应对对方不中听的话呢?
作者给出了两条建议,非常简单,但很实用。
一是寻找更多信息,弄清楚对方理解的事实、想法,也就是他为什么生气。
二是要同意对方。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对方刺激了我们,我们却还要同意,这不是自虐吗?!
其实,你可以这样去想,可能就想明白了:“我同意他的批评,不是要给对方道歉,而是承认一个事实,或者给出一个解释。”
- “你是对的,我的防卫心理确实太强了。”
- “是的,我知道我迟到了。这是因为路上出车祸了,我被堵了一个钟头。”
还有关键的一点,如果知道自己错了,一定要承认。这一点做不到,冲突肯定是难免的。
03
如果冲突已经爆发了,怎样处理呢?
作者总结了5种常见的处理方式:逃避、让步、竞争、妥协和合作。
合作当然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但在有些情况下不允许我们采取合作的方式,作者列了一个表,你可以对照各种情况思考一下。
在书的最后一节,作者给出了通过合作解决冲突的技巧。这个方法与史蒂夫·柯维在《第3选择》里达成第3选择的方法简直一模一样,只是部分顺序稍微有些不同。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美国人,柯维的书稍晚一些,可能是柯维借鉴了《沟通的艺术》中的内容,也可能是《沟通的艺术》和柯维同时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
不管真相怎样,这个达成合作的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史蒂夫·柯维把实现第3选择称为解决人生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可见他对这个方法的推崇和重视。
如果你想更为完整的了解柯维的第3选择,可以读这篇文章《10分钟读完<第3选择>,你也有机会成为伟人》,或者去读原作。这里把《沟通的艺术中》中的方法列出来:
一共是六个步骤。
- 一是确认你的问题和未满足的需要 。要认识到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冲突,而后界定我们没有得到的需要是什么。(准确界定需求是一种非常关键的能力)
- 二是订立约会 。双方要在合作解决问题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 三是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 。把你的问题和需要尽可能的说清楚。
- 四是思考对方的观点 。经过多次沟通,确定自己理解了对方的观点。
- ** 五是商议解决之道** 。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方式,然后逐一评估,选择最合适的一个。
- 六是追踪解决方案的后效。方案如果选的不好,就要及时调整。
作者强调,这六个步骤环环相扣,跳过任何一个步骤都会导致误解,又回到冲突的负循环中。如果一个阶段不成功时,有必要退回到上一个阶段,直到解决冲突。
得到与评论
今日得到
- 沟通气氛取决于我们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视的程度。
- 当对方说了不中听的话时,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弄清事实和想法;要同意对方说的对的部分。
- 与对方达成合作,要采取六个步骤:确认你的问题和未满足的需要,订立约会,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思考对方的观点,商议解决之道 ,追踪解决方案的后效。
我的评论
这本书读完后,我发现一个现象:沟通领域的经典全都是外国人写的。
从卡耐基的经典之作《人性的弱点》,到新的经典《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为什么西方人能够不断写出更加贴近现实的书,我们却只能啃老祖宗?
我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重系统,但过于概略化,不深入不具体不细致。
这本书讲了大量分析性的、程序性的内容,从情绪的组成、自我的概念、知觉的历程,这些不一定是科学,但它大胆探索了这个模糊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的时候有一个抓手,反思的时候有一个抓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沟通理论。
有时,一个小小的思维漏洞,就可能造成对方极大的困扰和误解,从而导致沟通失败。
套句俗话,说话是个技术活,不吵架更是一个技术活。
学习沟通这几个月以来,我最大的体会是3句话:
- 学习学习再学习
- 反思反思再反思
- 实践实践再实践
最后祝你破解自己的沟通密码。
<END>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希望今天的文字对你有所启发(点击名字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