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不论去到哪里,偏见总会遮蔽真相
不论去到哪里,偏见总会遮蔽真相。这部影片用饱满的故事叙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无关真理,无关正义,重要的其实是求真的过程。谁也没有上帝视角,程序正义大于事实正义。有人问说结果可能这个男孩真的是凶手。
其实他是不是凶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开始进行质疑,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是一条人命,假如我们存在一点疑问,都不能让他走向死亡。
这部经典的黑白电影,对细节的刻画与把握足以使它在时间的长流中仍然被人们所铭记,成为不断被学习翻拍的神话。闷热的天气,封闭狭小的空间,将矛盾升级激化,人们的不满达到高潮。随着一场大雨的来临,风扇的重新运转,人们开始冷静下来,情势发生逆转,随着票数的不断改变,最终发现最初的投票依据是那么脆弱不堪,人们用主观的态度认定这个贫民窟的青年存在着极大的犯罪可能性,用这样的想法暗示自己,因而影响了自己的决定。
这一段针对少年是否犯了罪的辩论,也能窥见人性的特点。看比赛而盲目投票的,偏见认为平民窟的少年一定会犯罪的,由于自己与儿子的冲突将情绪发泄在叛逆青少年身上的,他们所判断选择的标准并没有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
饱满的人物形象同样是这部电影亮点所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首先转变观点的老先生,在面对其他人的不满时,他的回答是:
“我不必效忠于任何一边,我只是提出了我的疑问。”
我们有权利探寻真理,而不是选定一个立场为这个立场找理由,《有效提问》中,作者提到批判性思维的强弱。
如果你将批判性思维当成维护自己的信念或者维护别人给予你的那些观点的一种方法,那你就只是在进行弱的批判性思维,因为这只是在抵制和消灭和你不同的观点和推理,保持自己当前的观点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在很多人可以一起分享这些观点的时候。而强的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分析与辨别所有人的观点,从中找到最合理的答案。
十二位陪审团的成员具有不一样的性格与社会背景。这一场关于罪恶的辩论已经与事实真相无关。是求真与偏见,坚持与盲从,道德与良知的碰撞思考。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便是在其中一位陪审员侃侃而谈这样出身的少年身上流动着的就是犯罪的血液时,其他人不断起身,用沉默表达抗议的场面。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难免被社会的普遍认知所影响,被偏见遮蔽了眼睛。而最终,他们摆脱了主观的偏见,进行不断的实验与推想,推倒了最初的所有证据,选择了自己内心最使人信服的答案,他们正在历经的正是求真的过程。
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某种观点说“不”,知道为什么作出这种反应时恰当的,那么这就是令人感到满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