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漂泊是追梦者的宿命
01
电视剧始终是电视剧,无论中间多么跌宕起伏,坎坷艰辛,最后编剧还是会用一个圆满的结局给我们宽慰,但生活不会。影视剧里的人物大多戏剧化,带有光环的女主,总是陪衬的灰姑娘,她们或耀眼或暗淡,但她们是活在戏剧化里的人物,并不多面也不立体,观众只记得最好与最坏。她们是我们现实中求而不得向往的人物,之所以共鸣追捧,是与之相似但不相同的命运,好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反省自己的人生。
本想着考完试再追这部女性题材剧,但还是没忍住好奇心一口追到尾,主题是新颖深刻的,但故事的结尾又回到了中国式团圆剧情,编剧的锅甩不掉,中国的编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去俗套的结局,剧里的亮点还是很让人惊喜的,站在三十岁门槛的三种不同女性,三种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每集结尾的生活片段,都让我们立体的看到了不同阶层的生活百态。生活可以是一个名牌包叩响上层阶级的大门;生活也可以是一个葱油饼摊撑起的一家生活;生活可以是偶尔迷失靠他人闯入的上流社会;生活也可以是一无所有靠自己的勇气和青春驻扎的大都市。
02
不管是聪明能干的顾佳,还是安安稳稳的晓芹,亦或是不服输的漫妮,他们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里努力过着自己想要的人生,这其中的跌跌撞撞都没有把她们击垮。站在年龄的分岔口,经历了不同的人和事,他们重新审视了生活,审视了自己,三十岁只不过是二十岁的又一次成长,年龄也只不过是一个吓唬人的虚假数字。人生该往哪里走,还是要继续走下去。为丈夫撑起一片天的顾佳,从小到大被呵护的晓芹,一个人在上海打拼八年的漫妮,这三种不同的女性代表着不同的生活状态。我梦想成为像顾佳那样雷厉风行的女人,却是不争不抢的晓芹风格,但我没有晓芹的安稳家世,空有漫妮式的一腔青春热血,当青春逝去,我并没有漫妮的决绝,回家成了自己唯一的退路。
有的人一生都在向往罗马,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从前我不懂,经历过懂了,也深知罗马不是每个人都能抵达的。漫妮那么拼命工作,就只想在上海扎根下去,即使那么努力的她也还是离开了承载她所有青春和梦想的城市。她没有本地女孩晓芹的安稳舒适,也没有上层女孩顾佳的优渥资源,她只有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不甘。我懂漫妮的所有,她的所有想法都曾是我对杭州心照不宣的眷恋。弹幕上说漫妮其实就是一个拜金自私爱慕虚荣的人。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我把它看作是一个中性词。每一个漂泊在大城市的人都想留在那里,她们的奢望并不大,就只是想留在那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对在上海工作八年的漫妮来说这仍是一个奢望,所以当她遇到一个她爱也爱她的男人出现时,她以为抓住了翻身缰绳,但没想到缰绳是会反弹的,她被现实狠狠抽打了一次,失意回了老家。
03
大城市融不下肉体,小城市融不下灵魂,没有切身感受过的人永远都不懂那种心理落差的痛。漫妮回到家后的不适应体现的淋漓尽致,那种突兀就觉得自己是故乡的客人,再也融不进去了。我不认为这是大城市带来的高傲,而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不同,选择不同罢了,没有人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选择是否合乎世俗规则,人是不应该活在别人的世俗眼光里的。最后,漫妮还是放弃了老家看似幸福安稳的生活回到了上海,她又成了这座城市的漂泊者,但她是开心的,她感受着自己在这座城市的价值,感受着世界的丰富与多变。她的肉体不属于这座城市,但她的心一直住在这里。
漫妮在离开上海时说的“漂不动了”是真的,在辞行父母回上海时说的“我愿意为那样的日子吃任何苦受任何累”也是真的。每一个漂泊在这座城市的人,都是千千万万个王漫妮,她们来了走走了来,依然不舍对这座城市的眷恋。我们不能说她们虚荣自私,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只有我们自己可以选择去或留,别人没有权利逼迫我们去或留。我对于漫妮这一角色是最感同身受的,因为经历过她的孤独与难过,经历过她的纠结与不舍。在诺大的城市,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是为自己留的,一个人的漂泊与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住的城市,这对矛盾体是现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或许,你已经结束了漂泊;或许,你正在经历漂泊。不管怎么,都请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你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