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验营销策划互联网+

杨蒋银:为何89%企业越想融合越走向失败,越分化越容易成功!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2人  杨蒋银

为何当今的企业家都是越想融合的发展企业,反而企业越做越吃力,越做企业现金流虽然很大,但是总是觉得越来越不够用,无法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到最后企业反而陷入泥潭,甚至不能自拔,规模越来越大,利润却越来越少呢。

而有一些企业并没有并没有走向融合,反而越来越走向分化,企业规模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大,却反而越做越轻松,越做现金流越大,管理起来越来越轻松,企业规模外部看起不大但企业的利润却越来月高,越做越成功呢,成为了来一个参天大树呢!

在中国很多传统的企业家的思维,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万物融合的去发展,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长成为一个大树,否则几乎就无法成长无法推动企业发展,并看不到希望。

其实这背后是人性的思维在推动企业家在不断的想如何得到更多表现,更多利益,更多肥肉,更多彰显势力,表现给外界看企业规模很大,更多有些职业经理人打创业旗号的创新,去盲目创新,从而打乱了企业定位战略,甚至更是破坏了企业的战略定位,并不能够加固企业发展,从而使企业战略方向偏离了航线,越是走向融合可能对企业发展更不利,从而对企业发展更不利。

有些企业表面看起来规模发展很大,势力很强大,其实内部非常虚弱,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只要稍微出现强的竞争对手,就很容被击倒,不堪一击。

例如海尔集团企业发展,不软延伸企业产品,做出非常大规模,几乎什么都做,电脑,洗衣机,空调,电风扇,冰箱,电饭煲等,企业规模是看起来很大,销售额度也很高,但是他利润却像刀片一样薄,整个集团的利润还不如一个格力空调年度利润,企业品牌竞争力也不如格力空调。

例如IBM早年做大型主机在行业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公司,但是公司为追求发展追求规模,看到施乐做复印机很赚钱而眼红,看到做芯片赚钱也眼红,看到做系统赚钱也眼红,就盲目追求规模和创新,就想把复印机、芯片、系统等领域融合在公司,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物力,到最后还是不堪一击,消费者并没有为此而心动,并没有去购买IBM的复印机、系统、芯片、在复印机被施乐击败,在芯片被因特尔击败,在系统被微软击败,甚至让整个IBM公司陷入危机,甚至倒闭,还好IBM公司早醒悟过来,重新回归到自己的主业上来,差点消亡。

施乐公司也是如此,犯下IBM错误,施乐本来是代表是复印机,在消费者认知里面,施乐的复印机在行业就是第一,但是施乐也陷入融合误区,花费了巨大的资金投入到了电脑等相关的领域,话费了巨大研发费用,但是到最后全是个每个细分领域的领导品牌做了嫁衣,最后自己没有得到任何成果,让企业陷入危机。

国内很多公司也是如此,一味追求融合产业,最终也导致整个公司走进入误区,甚至让整个公司走下神坛,比如国内春兰集团公司,早年在空调行业就是国内老大,但是企业在整个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和内部自以为是的创新,最终让整个春兰集团走下神坛,至今都没有任何声音。

春兰集团当年在空调领域是做到了第一品牌,却是做的非常牛逼,在业界是非常出名,但是企业延伸融合了很多产品,比如在,家电,摩托车,房地车等领域都融合进去,这是企业内部思维,内部一厢情愿,也是企业整合内部所谓的创新,消费者对你这种融合和创新,并没有心动,也没有为你这种融合和创新进行了行动,最终消费者反而没有选择你,甚至选择别人,因为消费者认知里面只能认为你在空调领域做的最棒的,并不会选择你所创造的其他产品,因为在消费者眼中有可靠的选择,可惜的是春兰集团最后不但没有在空调这个领域维持老大地位,就连空调这个领域位置也被格力所抢走了,至今格力也是在空调这个领域一直维持着这个江湖的地位,代表者这个空调的品类,

TCL集团也是如此犯下同样错误,企业的规模和产业融合也是一样不断的在状态,但是TCL并没有在整个产业领域做到一个领导的地位,甚至整个公司利润甚至还没有别人一个细分品牌的利润多,至今TCL都还处于这种状态,TCL集团整个公司也是处于非常痛苦之中。

比如在整个电脑产业里面的发展轨迹历史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产业并没有走向融合,而是越来月分化,早年IBM大型电脑主机,没有走向融合,而是越来分化出来更多的大品牌公司,后续这个产业分化出来了,小型电脑,个人电脑,掌上电脑,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芯片、系统、处理器、甚至到智能手机等每个细分领域这个里面每个细分领域的都诞生一个伟大的公司,而并没有走向融合,反而历史证明越是想融合去发展,越是不堪一击,走向失败,者是可以看出产业发展是越来越走向分化,而且每个品类分化变得越来越细,每个细分品类发展都产业巨大能量。

比如智能手机也是一直在不断分化出来不同的品类,比如高端智能手机(苹果),拍照智能手机(vivo),音乐智能手机(oppo),互联网直卖手机(小米),商务智能手机(华为)等一直在不断分化,并没有一直走向融合,而整个品类是一直是不断分化,未来作者相信整个品类还会在不断分化出更多品类。而这些分化出来品牌都做的不错,而且规模并不小,利润也并不低。

比如在早年一些店面的发展也是走向分化,早期的农村在杂货店,一些超市,到今天已经不断在分化,已经分化出来一些各种不同专卖店,每一个品牌都在不断分化,一旦消费者有品类需求时候,更多是想到更展业的专卖店,而不是杂货店和超市了。

给大家举几个虚拟的案例

比如说你把马桶和洗脸盆融合在一起,你觉得会成功吗,答案很明显是不可能,因为消费者肯定不想在马桶上洗脸,他也不敢去洗脸,消费者心智里面并没有这种认知,所以是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

比如说你在研发一个产品即可以刷牙,又可以刷鞋,又可以刷屁股,又可以用来刷身子,你觉得这个产品消费者会卖吗?答案很显然,消费者肯定不用卖,更也不会用,消费者认知也不敢用,甚至都怕用着这个产品,刷牙的时候是不是会想到有屎尿的味道(开玩笑)

很多企业认为产业发展方向是走向融合,恐怕是当前一些企业进行品牌延伸从而破坏自己原有定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恰恰相反,产业发展的方向不但不是融合,反而是走向分化,品类之间不但不会融合成为某个大品类,单个品类反而会分化出更多的新品类,企业的机会,在于顺应顾客的分类体系和认知,以定位经营创造出一个个细分的品牌,而不是去改变原有的分类与认知。

在这个创业时代,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家都是一味自己认为研发了一个很牛逼产品,把什么功能、特性、需求等都融合在一起,集成到一个产品上面,其实这个只是一个创业者和企业家自己内部思维,也可以叫做自嗨自摸,自己的一厢情愿,消费者并没这种想法,消费者也不需要这样的产品,所以导致很多创业者所谓创新和融合并没成功的本根原因,这是企业家和创业病根的内部思维。

企业发展就和物种发展是一样的道理,物种也是在不断分化出来的,越来越细分,物种并没有是融合的发展,看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实在商业历程上的发展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自然规律,企业发展和物种发展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违背这些自然发展规律,那么肯定是要吃大亏的,只是企业发展的规律是认为可以把控的,物种发展规律是自然界把控的,要复杂的很多,但是商业产业发展是一样的道理,需要遵守这个规律,不遵守这个规律,最终吃亏一定是企业家自己。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籍,里斯的《品类的起源》这本书推荐个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基本上已经揭露了商业发展一些基本规律,特别是产业上发展方向上。

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一定不是走向融合,恰恰相反,未来产业发展一定走向越来越分化,就像大树一样不断分化出不同枝条,而每一根枝条都将会成为一个参天大树,企业家需要不断去修建自己公司,就像修建一棵树一样,未来分化一定成就更多品类,在中国这个市场上只要在一个细小的品类上发展做到第一,你就是一个参天的大树,因为中国市场潜力太大了,关键是你能否做到第一,就像杰克·韦尔奇所说你能否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

今天就简单交流到此,以上仅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权威,欢迎转载。如有不同观点的欢迎交流互动。

本文作者:杨蒋银+何安生

编辑人员:溜溜

杨蒋银:中国实业互联网营销专家,中国品牌观察-官方观察员、品牌营销战略咨询,诸格策划联合创始人,专注营销战略咨询和品牌营销。

何安生:中国品牌观察-官方观察员、营销实战教练、前佰荌科技CEO、诸格营销联合创

始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