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作,饱含生命的沉思

2023-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雨读书

1941年,冯至先生创作了《十四行集》,被称为中国新诗的标志之作,鲁迅也曾赞誉冯至先生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所谓十四行诗,也称“商籁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因彼特拉克的创作使之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此后,莎士比亚在创作十四行诗时,将其改为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四、四、四、二”格局,因此形成了“莎士比亚体”。

而我国新诗诗人所模仿的诗体,主要是彼特拉克体和莎士比亚体两种。

可以说,本书正是冯至先生参照西方十四行诗体,揉合中国诗歌的特点进行创作的。

所以,书中所呈现的27首新诗歌独具魅力,用散文家李广田的话来说,这种诗歌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

又或用冯至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它们既宜于表现他要表现的事物,也不限制他的思想,还能将他的思想稳稳承接,适当安排。

再者,这些诗歌在冯至先生的心里,也如一座雕刻或一幅画,自会通过本有的艺术张力去表达自己真正的内涵;他因而由衷的说:这些诗“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

但某些评论者却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冯至先生创作此书时,已然是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可冯至先生对此表示否认,并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

另外,也有不少人认为,“存在主义”对冯至先生的影响极大。

首先是思想方面的影响,使冯至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对人生抱之以积极的心态,能够理性而深邃地去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如何抉择。

其次是文学方面的影响,这让冯至先生从浪漫主义抒情诗人成功转型为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既有现代性,也不失深沉而凝重的风格,这些都是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

最后是性格方面的影响,存在主义使冯至先生养成了静默守持、认真严谨的性格。

然而,很少会有人提及冯至先生在《十四行集》中体现的悲剧意识。

事实上,存在主义最核心的体现是对生命存在的哲学认识,这也是一种人与忧虑合为一体的形而上学的经验论,其特点在于探讨不安、恐惧和死亡等深刻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鲁迅先生的评价,还是其他评论者的评价,只有读者的体会和感悟才是最真切的。

就如此刻读《十四行集》中的每一首诗,我们感悟各有不同:有对历史上不朽人物的评说,还有对人们共同遭遇的昭示,更有对生命之所以存在的沉思等等。

总之,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以及个体与宇宙之间的探索,我们或许可通过本书的附诗《等待》找到某种启发:

“在我未生之前,

天生的星,海里的水

都抱着千年万年的心

在那儿等待你。

如今一个丰饶的世界

在我的面前,

天上的星,海里的水,

把它们等待的心

整整地送给了我。”

这首简短的诗歌,词句成熟而凝练,一方面道出了人之渺小,宇宙万物之博大;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到底谁先存在,以及宇宙是如何承载一切生命。

不得不说,短短诗句,读完令人内心豁然,瞬间通透了为什么每个生命来到世间,需要抱持一份敬畏心和祝福心。

因为,虽然人类“未来的生命,像一段歌”似的短暂,但宇宙仍不吝无数星晖、广袤天地和浩瀚大海,去“等待”和迎接每一个生命的到来。

由此可见,大师之作,饱含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沉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