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0岁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

零基础学习产品经理-用户情感在产品中的作用(第三十四章)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8人  大话洋葱

今天继续为大家更新《启示录-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第34章  恐惧、贪婪、欲望

Fear, Greed and Lust

产品中情感的作用

多数软件产品行业的从业者都是理工科或经济学背景,我们每天的工作却和研究人类情感的心理学有关。虽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如此。

消费者购买产品大多源于情感需求。优秀的产品经理和销售人员明白其中的道理,懂得产品应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企业级消费者出于恐惧和贪婪购买产品:如果不买这款产品,竞争对手会超过我,黑客会攻破我的防火墙、客户将弃我而去:如果买了,我会赚得更多、省得更多。

大众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原因更多样化:使用这款产品  (登录这个网站),我就有机会交到朋友(化解孤独),或者找到约会对象(满足爱的需求),或者大挣一笔,或者展示我的照片和 音乐(满足自豪感)。

只有从情感的角度重新观察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你才能体会用户的真实感受。他们通过什么途径满足这些情感需求?哪种视觉设计更能抓住这些情感?哪些功能更能满足这些情感需求?哪些产品特性阻碍用户宣泄情感?

另外别忘了,不同类型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同是eBay的消费者,出手阔绰的买家、专门寻找打折商品的买家、寻求竞价刺激的买家.....他们的情感需求是不一样的。

每次开展原型测试,除了观察测试者能否顺利使用产品外,还应该趁机了解测试者的情感需求( 是什么驱动他使用产品),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他的情感需求。

用户体验设计(包括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可用性测试在满足用户情感需求、打造成功产品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确目标用户的情感需求后,问问你自己谁还能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他们才是你真正的竞争对手。许多情况下,你的竞争对手不是创业型公司或大型门户网站,而是大众的线下生活方式。 

问答解疑:创新结束了吗?

最近我接受了一次专访,话题是“未来的硅谷”。主持人问我,“你认为还会有好机会吗?”我坚信现在的机会肯定比以前多。

      至于为什么如此坚定,有三点原因。

首先,只要市场上还有蹩脚的产品,就有机会。有没有想过做一部永不漏接电话的手机,一台能让父母轻松操作的傻瓜电脑?

其次,技术不断发展。今天难以置信的创意,明天也许就能实现。

最后,现有的应用程序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是行业规律。最初,浏览器只是一个查看网页的应用程序。以因特网为基础,才有了eBay、 Skype、 PayPal这些应用程序的蓬勃发展。不久之前,大部分人把Facebook简单地看成网络社交类网站,现在它却成为了许多新应用的平台。

机会永远不会消失殆尽。比起从前,现在有更多的产品激起了我的开发兴趣。

第35章   情感接纳曲线

The Emotional Adoption Curve

与雅虎前副总裁杰夫邦弗特的对话    

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在他的作品《跨越鸿沟》中提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概念——技术接纳曲线,这条曲线涉及了技术创新者、尝鲜者、早期消费大众、后期消费大众和跟随者。这本书尝试解释为什么很少有产品能越过鸿沟——获得尝鲜者以外消费者的青睐。

我采访杰夫.邦弗特(Jeff Bonforte)时,他正担任雅虎的副总裁一职,负责管理多款用户数量以百万计的产品。他认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情感需求,除了按照杰弗里.摩尔提出的技术接纳曲线模型描述用户外,还应该增加一种情感接纳曲线作为补充。在这次采访中,杰夫谈到情感需求对产品研发的指导作用。 

马蒂:为什么你喜欢关注用户的不满情绪?

杰夫:因为愤怒的用户决定着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建议产品经理关注日常生活里那些让大众烦恼不堪,又不得不应付的事情。如果产品经理能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能打造出成功的产品。

不要一味从技术角度看待产品,多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什么问题让他们头痛?是什么让他们垂头丧气、愁眉苦脸?

比如,如今大家都讨厌旅行——旅行的过程变得亳无乐趣可言;  又比如,人人都讨厌电话公司——复杂的话费清单几乎没人能看懂。电话公司仿佛存心为难消费者;每个月月底大家都得提高警惕,免得被忽悠。

在我看来,产品经理大多只知道谈论产品功能和技术,忽略了用户的情感需求。以即时通信工具为例;自从第一款即时通信工具问世以来,这一领域几乎就没出现过真正有价值的新功能(除了语音聊天和网络摄像头)。其他新增的功能让即时通信工具变得更加复杂、难用。

马蒂:让我们回到技术接纳曲线这个话题上来,你认为驱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是什么?

 杰夫:技术接纳曲线模型从技术角度描述了消费者对待产品的态度,但是它还不足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仅仅借助这个模型,我们仍然不知道该设计什么样的产品。

我认为杰弗里.摩尔给出的分类方法很不直观,所以我提出用情感状态对技术接纳曲线的分类法进行补充。我根据消费者的情感特征,把他们分成技术爱好者、非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和观望者。

马蒂:他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

杰夫:  技术爱好者( 即技术创新者)购买产品,仅仅是因为产品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类消费者容易误导产品经理,因为他们的需求与普通大众的不同。  他们对技术本身很痴迷。

非理性消费者(即尝鲜者)的情感需求与大众的相同,但是更强烈。愤怒、恐惧、孤独这类消极情绪被放大后,会导致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生活中,非理性消费者为了满足情感需求,会付出大大超出解决问题本身所需要的精力和成本。

普通大众具有和非理性消费者同样的情感需求,只是在程度上没有那么强烈。随着产品的完善,他们也会逐步加入消费队伍。 

理性消费者(即早期消费大众)只会购买他们认为实用、成熟的产品。他们更务实,只会购买性价比合适的产品。

超理性消费者(即后期消费大众,也是雅虎的核心用户群)的情感需求更弱,哪怕产品有半点不合意,他们都不会掏钱。

观望者(即跟随者)约占总人数的15%,他们同样有需求,但只会购买公认好用的产品。

在这几类人中,非理性消费者最值得产品经理注意。

传统的技术接纳曲线暗示技术爱好者和非理性消费者购买产品是有先后的,  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同时购买产品。尽管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购买产品,但是对产品经理来说,技术爱好者是最没有参考价值的人群。

马蒂:为什么呢?

杰夫:因为他们会误导产品经理。技术爱好者购买普锐斯(Prius)只是因为他们喜欢新的电池技术。

非理性消费者也甘愿花两万美金购买普锐斯,因为他们是狂热的环保主义者。他们完全可以把购买普锐斯的钱用在别的地方,比如买一辆摩托车,一样可以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贡献。他们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促使他们为昂贵且不实际的解决方案买单。

产品经理应该注意研究非理性消费者的行为,避免被技术爱好者误导。

大众不会因为痴迷电池技术购买产品,他们的消费动机与非理性消费者类似。

非理性消费是对不满情绪的过度反应,是放大后的情感需求在“作祟”。非理性消费者夸大了产品的价值,产品经理如果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就能抓住这种情感需求。

非理性消费者能帮助产品经理发现产品的内在价值。

非理性消费者内心弥漫着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慢慢减弱,但不会消失。技术爱好者并不关心产品要解决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是产品采用的新技术。

有些创业型公司陷入困境,  因为他们混淆了技术爱好者和非理性消费者,不知道产品究竟要满足谁的需求。

马蒂:雅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杰夫:有些同事确实还不明白这层道理,他们羡慕创业型公司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发“最酷”的产品,但是雅虎的核心用户是超理性消费者,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我们需要加深对非理性消费者的理解,而不是开发“最酷”的技术去迎合技术爱好者。

市场营销部门常常简单地用人口统计的方法来划分情感人群,比如,认定非理性消费者由18~30岁的男性构成。这是不对的。在金融领域,非理性消费群体主要由退休女性构成。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非理性消费者,不能一概而论。

马蒂:那么产品经理应该关注什么呢?

杰夫:  关注失望、不满、愤怒等一切负面的情绪。研究大众抱怨已久的服务和领域——电信公司、 银行、信用卡公司、税务部门、政府机构、航空公司、健康保险。这些领域的创新机会很多,因为消费者内心的不满情绪积蓄已久。

看看音乐产品,为了听一首好歌,消费者要花15.98美元把整张CD买下来。这就难怪那么多人下载盗版音乐了。

Skype的成功让许多人感到惊讶,但是如果我们留意到这个领域早已存在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就不难预见这一切。这与标准是否完善、技术是否先进,企业文化是开放还是封闭都没关系。Skype的产品团队抛开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一心一意解决这个领域存在的愤怒和不满。他们的确做到了——人们再也离不开Skype。

再看看网络摄像头,在这个领域几乎不存在不满和愤怒的情绪。从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论来说,网络摄像头满足的是位于金字塔模型顶端的需求。有些人想通过网络摄像头看看自己的孩子, 但这种需求并不普遍,而且这也不是唯一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大众对网络摄像头的渴望并不强烈。

所以,Skype加入视频通话功能后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用户数量增长不多。网络摄像头要跨越的鸿沟太大了,因为成功的产品需要满足某种情感需求,而这个领域没有太多不满的情绪可以利用。

为了让产品吸引理性消费者和超理性消费者,应该从分析非理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入手。非理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是推动产品跨越鸿沟的动力。在马斯洛的金字塔模型里,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最基本的人性需求,这些需求涉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情感,产品就离成功不远了。

政治家最懂得利用大众的恐惧心理,  比如,声称恐怖分子企图破坏城市,或者民众可能面临食物短缺等等。他们知道触及这类基本的安全需求,最容易让人们言听计从。相比之下,用马斯洛的金字塔模型顶端的精神需求激励大众,收效肯定不佳。

谷歌是马斯洛底层需求的受益者,搜索引擎帮助人们解决了无数难题。如果你被诊断出患有某种疾病,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谷歌找到治疗的方法;如果你想买东西,可以通过谷歌搜索。无论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去问谷歌。我时常问自己,是什么样的情感驱动着用户的行为?应该怎样利用这些情感?

评估产品,重在分析它满足什么样的情感需求,这种需求有多迫切。

马蒂:你用什么方式评估这些情感需求呢?

杰夫:我的方法叫“新生测试”。回想你踏入中学的第一天,你在小学获得的一切成绩和奖励都无效了,你得重新开始,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这时你最敏感,最容易感受到细微的变化。

如果你带着新生的感觉去发掘每天折磨着大众的情感一孤独、恐惧、挫折、不满,你离发现新产品的日子就不远了。 

第36章   可用性与美感

Usability vs. Aesthetics

两者缺一不可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同我的观点——虽然有些网站的设计很优秀,但大多数公司的网页设计相当粗糙,甚至一些大企业的网站也是既不实用又不美观。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对网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总结了一些网站设计表现糟糕的原因。

我注意到很少有公司愿意在用户体验上花费时间和资金。让我费解的是,那些看重设计的公司做出的网站也不理想。

我还注意到两种极端的情况:视觉设计公司的网站美轮美奂,用起来却让人抓狂;交互设计公司的网站操作方便,导航设计条理清晰,但视觉设计却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这说明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完全是两回事。设计既美观又实用的网站, 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缺一不可。但大部分团队却固执地认为只要招聘一位设计师,就能完成这两项工作。更有甚者根本不招聘任何设计师, 设计网站的工作全由产品经理和界面开发人员操刀。在开发企业级应用的公司里,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反而是后起的创业型公司通常会聘请一位设计师。

很多团队认为产品或网站的视觉设计不重要,协调的配色、优美的字体、漂亮的布局只是花哨的外表,没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功能和价值主张。我十分反对这种观点,我坚信,视觉设计可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如果向用户展示两款具有同样功能的产品原型,一款具有良好的视觉设计效果,另一款只是由粗糙的线框图组成,用户对这两款原型的反应肯定截然不同。

正如产品管理和产品营销作用不同,两者需要不同的技能,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作用也不相同,两者也需要不同的技能。

当然,  设计既美观又实用的网站,产品经理和可用性测试人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果网站慢得像蜗牛、充斥着广告、漏洞百出,同样会影响用户体验。

总之,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合作的结果。他们共同配合产品经理定义产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