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心理想法

心理学视野下的“看见”

2018-11-15  本文已影响17人  王明鹏

戳破这层窗户纸吧,外在的一切本质上就是自己的影子,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时刻反映出自己心理。见到自己真实心理,才会看到美丽世界。“看见”也就真正能“看到表面,见到心理”。

深秋的夜晚来得匆匆,下班回家走在小区里,夜色蒙蒙。快到楼下时候,猛然回头看一眼,发现有个人走在稍远处后面,努力看了看只能看到是人影,因为看不清楚而有些紧张。

这个看见其实见的不是人家身影,而是自己心里害怕。

“看见”,顾名思义,就是“先看到表面,后见到心里”。实际上,看到表面容易,见到心里太难,虽然这里的距离看似浅浅一层。就是这样一层窗户纸,想戳破很费事,需要反复自我训练、自我催眠。

每天习以为常看见的五彩斑斓,真的是“看见”吗。其实看到的色彩都是表面,深处的色彩少人意识到,比如习惯红花绿叶时候,是否想到红绿色盲的人,人家想学开车都不能。这样看来,色彩还是真实客观存在的吗,色彩不过我们大脑给我们玩的有趣游戏罢了,如同万花筒好看却远非事实。

这个看见其实见的不是五彩斑斓,而是自己大脑机能。

每天习惯看李克富老师文章,前几年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心理学有趣解释,现在则专注于心理咨询实战和满满干货分享,共性却一样,就是如同他的课程,“好听好看,有用有效”。我这么说,当然是自我的自恋看法,不能代表所有人,看到的是文字,反映的却是读者自己受启发的思想。用心理学的术语说,“作者是有意创造,读者是有意再造”;用哲学家的话说,“写不是写是我的事,读不读是你的事”;再干脆些如同那句最心理的话,“我爱你与你何干”。

这个看见其实见的不是方块字,而是自己大脑想象。

每天上下班,习惯公交车作为专用工具,看着许许多多乘客来往;走进单位大楼里,看到许许多多或熟悉或陌生面孔,有匆忙、忙碌、微笑、悠闲、无聊、勤奋、来往,其实呢这些词语本身不过贴标签,是给一个人特定时刻的评价。看到的是这个模样,其实只是自己想法的投射,投射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觉察到这仅仅是无数想法中的一个。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立体的那个人,只是我们头脑中标签化的那个人。

这个看见其实见的不是别人,而是“别人”这个客观现实的反映。

家有读书学生呢,经历过,听到过,过去现在未来必然持续的,亲子关系糟糕时刻的感受,家长和孩子都会感到深深的痛,不被对方接受的愤怒,无法理解的苦。这种感受当然是真实的,无法被消除的,问题是双方面对同一个事同一句话都同样的痛,谁对谁错呢,有对有错吗,这在非黑即白的世界观中难以接受。的确,这种感受正因为属于心理现象,才不会同于习惯的物理世界的道理。心理不讲逻辑,试图于家庭关系中理顺逻辑搞明白对错,只能说你错的太离谱。

这个看见其实见的不是家人,而是自己的期望,成龙成凤原本就是家长大脑的想象,一不小心就当做了真。

当看到孩子的种种不如意,真的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朋友们大脑的错,错把想象的孩子当作了真实的孩子,同时还错把自己孩子当作了自己。问题是,自己生活过的一团糟糕,甚至亲子关系搞不定,何来本事大吼小叫,自以为是,搞的一地鸡毛。

由此最后必须说说自己。认识自己为何是一生的课程,就在于表面的自己都看不到啊,每天只能可怜的几分钟时间照照镜子顾影自怜,何况看见心里呢。

然而正因为看不见自己,却有可能“看见”自己,因为看到的外面人事物带来的感受,都是自己的投射啊,如同如影随形,没人会真的认为影子就是自己。

戳破这层窗户纸吧,外在的一切本质就是自己的影子,欣赏靓丽身影就是欣赏自己,赞美美丽景色就是赞美自己,高兴别人成绩就是高兴自己,同理呵斥别人无礼就是呵斥自己,讽刺人家就是讽刺自己,嘲弄人家懒惰正是说的自己。

别人是自己的镜子,这个镜子绝对真实,这个镜子时刻反映的就是自己心理。当看到这面珍贵的镜子,当看见这个难得的影子,这就是真正看见自己。

看见自己,就是看到自己的丑陋不堪,见到自己的真实心理,唯有如此,才会看到美丽世界。“看见”也就真正能“看到表面,见到心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