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号好文收录读书散文

《“审丑”在网络上的畸变》

2021-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刘虻

    19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式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开始崛起,历经文艺复兴“人”的价值被发现,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蓬勃再到法国大革命疾风暴雨式的社会变革,欧洲社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即思想的自由化和人的个性展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理性,自由和激情,三者激荡在一起,“浪漫”,应运而生。个体的人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反叛,呼唤着感性世界的解放和个性自由,并且对人性进行挖掘和展示。于是雨果用“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展示着他崎岖外表下温柔的心,美、丑的辩证统一,引发了人们对于“丑”的形与神的思考。

      网络的诞生,消除了地理上的距离,纸张墨字的传输,终究不如思想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电流中快速激荡来得迅速。一个字、一句话、一段梗,可以在短时间内变成大部分人的口头禅。有些传统文化和道德所不齿的形式同时也正在消弭,少了“理性”的约束,于是乎“娱乐至死”主义在慢慢瓦解人的羞耻心和降低道德底线。

      “审丑”以全新的内涵搬弄到人们的台前,“丑”不再仅仅是外形,丑态、丑行、丑语的“神丑”,成为了人们的娱乐对象。美丑对比反差感的精神冲击的意义被消解,它不再提供人们积极进步的意义;而是利用人性原欲的精神优越感,以自己的丑态来博得更多人的关注而获取利益。

      这些“制丑者”,他们是生存的“大师”,似乎莫里哀讽刺喜剧的艺术内核被他们掌握得淋漓尽致。将“活”的价值抛弃,自己以本人出演,而屏幕另一侧置身于外的观众,欣赏他们的滑稽,准确的说是自认为精神高一层地去审视他们的丑态,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社会关系被无形约束而看不到的行为,于是哈哈一笑,以“小丑”这个词概括这种滑稽行为。

      我本以为,这种“审丑”无可厚非,就像并非每个人在看书时都是追求精神层次的丰富,“娱乐”同样是充实生活的重要养料,就像以前的庙会欣赏耍猴的群众一样,只图一乐罢了。后来我才发现,这群“制丑者”也有货真价实的“孝子”。

      于是,这种“审丑”文化在网络上的畸变、发酵也就不足为奇了。长期的“赏猴”,让他们早已模糊自己与猴的界限,他们离开观众席跃跃欲试,想要自己主导舞台。他们不再仅限于观猴、模仿猴,开始让自己也成为猴的一员。“小丑”的界限,开始被拉宽。

      前天,LoL电竞赛事,中国的俱乐部夺冠,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狂潮。表面上,他们在兑现自己此前的Flag,实际上,是一场恶俗不堪的狂欢。

      抛开半夜“猴叫”扰民这种不道德行为,吃屎、裸奔等低俗甚至恶俗的行为同样层出不穷,他们以此为乐,或是以自己言出必行感到荣耀,为了让展示自己是多么的诚信,视频在各个社交群体中疯狂转发,无论你点开哪个平台,总能瞥见他们的身影。我甚至怀疑他们渴求这种行为,为了合理地去实现而早预谋已久。旁观者以看猴的心态,看着一个个突破下限的行为大呼“牛逼”,并且转发到自己的社交群体。于是由此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同侪效应,本是单个的人的行为,割裂在各自的小圈子中很难引起跟风模仿,网络作为桥梁,将以此为乐者相互勾连,于是这种行为快速在LOL玩家圈——游戏圈——网民中蔓延,“小丑”的范式被作为典型进行模仿,因为“好玩”“牛X”的因素在其中,哗众取宠者以此狂欢,他们用毕生智慧来进行创新,期待用新的样式来博得人们的眼球,于是越来越“牛X”,底线逐渐被突破。最初为表达夺冠激情的行为意义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如何能更吸引眼球,更能表达“我能更无底线”。

      这是真的“文艺复兴”,就像被封建教会压迫后追求无限制个性自由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的无节制无道德狂欢一样,他们的理性未被发掘或是被磨损消弭,缺少了社会道德的约束,抱着网络平台上半蒙面的侥幸心理,“没什么,玩玩而已”的娱乐心态成为他们的底裤,面对指责就无所谓地扯出自己的底裤给大伙儿们看看。自由没有约束,就如同未开化的野人。

      这种“审丑”文化的畸变,除了“娱乐至死”主义的滥用,同样也是网络碎片化阅读的遗毒。短视频流,对于资本来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发明,对于用户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领域的灾难。如今,短视频流已经泛滥应用于各种app,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夺取流量的常态,为了用户黏性,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为了争夺人们几秒钟的停留,这群“小丑”不断突破下限地在这几秒钟内刷新自己“丑”的纪录,“丑”越来越低、也越来越广,充斥着生活各个领域,人们对“小丑”屡见不鲜,对其行为也逐渐麻木,甚至认为这是生活的常态。精神领域厚度的缺失,让他们失去对礼义廉耻的分辨能力,对于“丑”的刺激感降低,进而对其模仿。

      “短视频流”中的视频,手指轻轻一划就可以看一整天,十几秒的视频,其中可能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摆拍、一段胡乱的剪辑、一个陈年的老段子,几十个视频过去,除了得到一堆思想废料外,只能收获对于长篇阅读的抗拒。更有甚者妄想通过几十秒、几百秒的视频,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短时间的叙述,除了故事情节以外,得不到任何艺术体验,最多也只能接受经人咀嚼过的思想;一段十分钟的视频,或是几千字的小文章,下面评论着“太长不看”也屡见不鲜。

      长此以往,精神领域便苍白贫瘠,只能被动接受着碎片的知识,得到一个名词,不管其意义具体是什么,按照自己的理解只管用就行了;即使是娱乐,至于娱乐是低俗恶俗也全然不顾,只要能让自己笑就觉得有意思,精神追求变成无意义的累赘,实用主义极端地至上。看靠恶俗、低俗扮丑的娱乐,就像坐在猪圈旁边看猪滑稽地吃食物,你傻乐了一天,猪吃饱了,你呢?

      我不寒而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