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首重人品
之前听薛之谦的《绅士》,觉得有些悲伤。了解他的一些故事之后,更加觉得他是个伤心人。人们都说,交友要交薛之谦,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其实,这句话不全,古人的交友之道是:始于颜值,敬于智慧,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其中,人品是最重要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代的时候,因为观念不同,就常有朋友绝交的事例,最著名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写完这篇文章之后,嵇康就被杀了,但也表明了他不同流合污的心迹。
一个人的人品,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基本的道德涵养。没有公德,就没有功德。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孝顺和行善。
首先是孝顺,“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苦短,要及时孝顺父母。对父母感恩的孩子最心安理得,让父母安心才能从容自在。
然后就是行善,“莫以善小而不为”,你对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老人们常说:要看好人,自已要先做个好人。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悔心最安。
有一句俗语: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生活中的委屈,时常会发生,不妨大度一点。我们从小就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受人点滴之恩,须当涌泉以报。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在现实中,很多人有能力,可是缺乏诚信的品质,为了获得更高的职位,不惜伪造文凭和证书。虽然一时达到了目的,却丧失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很难再长期发展。
所以,人品才是最硬的实力。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去面试,突然一个衣着朴素的老者冲上来说:“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在公园,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儿从湖里救上来的!”
“先生,你肯定认错了!不是我救了你的女儿!”年轻人诚恳地说道。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说。
年轻人只能作些无谓的解释:“真的不是我!你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有去过呢!”
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说:“难道我认错了?”
后来,年轻人接到了任职通知书。
有一天,他又遇到了那个老人,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道:“你的女儿的救命恩人找到了吗?”
“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年轻人心里很沉重,对同事说起了这件事。不料同事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栽,他女儿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女儿!”
“什么?”年轻人大惑不解,同事接着说:“我们总栽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拔人才的,他说过人品过关的人才是可塑之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的人品,才是考核的最终标准。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以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当人品和学识相辅相成时,才会让一个人走得更高更远。
“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好人品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个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招牌。
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跟善良不做作的人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三观统一。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
每个人都是优缺点的,所以要借人之智,完善自己。而最终的目的是: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让人舒服,才是一种顶级的智慧与软实力。
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钱,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证,在冷峻又善变的时代,人品是彼此心灵最后的依赖。
白岩松曾说:“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一个组织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罗斯福说过:“有学问而无品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古人也说过:“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可见,人品何是统领自己的形式标准。
人生可以没有学位,但不可以没有学问,更不可以没有人品。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左传》记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此处所说的“立德”,便是指会做人,拥有好人品。
古时候,做到三不朽的人少之又少,做到的都能称之为圣人。
好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个人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
孔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孟子则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一个人除了为自身考虑,还要关怀民生,这才是高尚人品的体现。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事业及其人际关系将会大受影响,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
孔子说过:“得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林肯也说过,品格如同树木,名声如同树阴。我们常常考虑的是树阴,却不知树木才是根本。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熠熠生辉。
有人说,女人天生爱做梦,成长,就是一个逐渐打破白日梦的过程。
前一段时间,很多人在追《花千骨》,大家本来是为了看白子画,结果却被杀阡陌秒了。杀阡陌就是满足女人白日梦的那类男人,作为魔教掌门,他冷酷无情,杀人成性,却独爱花千骨,并且这爱,竟然比白子画更为专一长情、不顾一切,宁愿损毁自己看得比生命还珍贵的容貌,也要帮心爱的女人转世。
女生自然喜欢杀阡陌的专情,可是理性一点说,白子画心怀天下苍生,人品比杀阡陌要高。所以小骨才会一往情深,因为她被白子画的人格魅力折服。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教诲我们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德”字当先,可见品德是何等重要。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很难用知识去弥补。”
道德是人们分辨善恶的标准,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与行为规范,崇尚道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讲道德的人,只会堕入《神曲》中的炼狱。
记得有一次坐公交车,中途上来两个打扮得很另类、嘴里还斜叼着香烟的小青年。司机叔叔善意提醒他俩车内不能吸烟,他俩非但不听劝,还满口粗话:“老子抽烟关你屁事,开你的车少废话,把老子惹火了有你好看的……”这时后座的一位老爷爷正义凛然地告诫他们:“这是公共场合,吸烟污染空气,有害他人健康,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任何人都应该站出来谴责,大家说是不是啊!”在所有乘客的正气声中,那两个小青年自知理亏,熄灭了烟。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良好的品德要形成大家都遵守的功德,才能具有约束力。
在《麦田的守望者》书中,霍尔顿说:“我希望有一天,我住在一个悬崖边,悬崖下面是大海,悬崖上面是一片碧绿的麦田。每天都有小孩子在那里玩耍。我会站在麦田边上守望,不让小孩子们摔下悬崖。”
在我心中,麦田是良知,是朴实,是回归人之初性本善,至真至善的道德。
当然,品德不是别人强行制约的,那时法律,品德需要自己发自内心的遵守。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写道:“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能学会独处,修养自身,是一种情趣,也是一种极致,更是一种情怀。
现在,我们被很多喧嚣的事物迷惑了双眼,越来越手忙脚乱。所以,我们需要在独处中找回宁静,找回失落,找回自我,找回自信,找回精神的依托。
《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同样的,在《大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慎独,先贤圣人莫不如此,我们只有加强自我地品德修养,才能找到内心的归属。人生命的奇妙与高贵正是因为人有精神的追求,而绝非物欲的满足。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缺什么,需要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所有这些,除了自己,任何人都无法让你如愿。
正因如此,人更需独处,在独处中加强品格修养。
为人处世,首重人品,只有人品,才是与人长期相处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