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经济学类书,究竟对生活有何用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4348/468343f7be43505e.jpg)
在大学这几年间,比较喜欢看经济、心理、管理、文学这几类书。想想,看经济学也仅仅只是因为某一次在温州机场书店翻阅郎咸平教授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这本书时,发现自己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然后,当时也没怎么思考的情况下,就按照书的原价将书买下来了。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一点也不像一位理性的经济人,倒像是位冲动型的消费者。经济学当中的理性经济人是会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如果当时我忍住当时的一时冲动,然后回学校后在网上购买书籍的话,那么我就可以省下几块钱。曼昆教授在他的书中《经济学原理》当中讲到一个“稀缺性”的概念,也就是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而经济学也就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那么如果把这概念套用自己当时的行为上的话,作为还是一名学生的我来说,金钱目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稀缺的资源。按照这一说法,当时的我应该忍住一时的冲动,不应该在机场的书店里买书,而是应该从网上买书才行。这样,从金钱的角度上来看,我就可以用最少的钱去买自己想看的书。
当然,当时如果我不买这书的话,我就得忍住好几天想看这书的欲望。毕竟在网上买书的话,要等上好几天,书才能到自己的手中。而且,不买这书的话,我在飞机上的两个小时就会显得很无聊。经济学当中还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也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我在当时不买书的话,我得暂时摒弃自己当时对书中内容的好奇,以及得忍受在飞机的两个小时之内不能阅读的痛苦。而在未来的几天内,我也很有可能为了等这书到我手中而变得焦急。这一切,若用金钱去衡量的话,还是比我在网上买书省下的那几块钱显得有价值点。因此,当时自己毫不犹豫在机场书店里按照原价将书买下,事实证明那书的确在后来两个飞行时间给自己带来很多愉悦感。这么一想,当时虽没学过经济学,但自己应该也算是位理性的经济人吧。而且也正是因为当时看了郎教授的书,自己在大学里也算是零零散散般地看了些经济学书。
上面讲的是当时自己买书时的一个抉择过程。曼昆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当中讲到的原理一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当然,他还讲到社会所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就是效率与平等之间。所谓的效率在经济学当中就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这倒是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路遥的《平凡世界》。那本书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双水村这个地方。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是计划经济,因而双水村这个地方的农业经营是集体经营。而这个虽然能够保证大家的公平,但是其农业的产量却是极少,而大家也常常因为吃不饭而痛苦着。后来,文革结束了,改革开放开始了。其经济也逐渐开始变得由市场来做导向,双水村的农民也开始各自顾着各自家里的田地。而这也大大激励这些农民,他们耕种田地比起以前,要热情很多,要认真很多,也没人有人对自己家中那块田变得敷衍了事。所以,后来双水村的大多数人开始不为温饱而烦恼了。当然,因为这样的政策,双水村那些有点头脑的人,变得很富有,而一些安于现状的人,变得更加穷,这也就导致不能象以前那样公平。所以说,一个社会要是想同时达到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还真是有点难呀。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当中讲了经济学当中的十大原理。在学了那十大原理后,然后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自己看的一些书,便会发现这十大原理很是挺有用的,因为这让我对生活更多了一层了解。我突然想起大二上《西方经济学》课时,雷蕾老师在第一节说的那句“学点经济学,可以少点被生活忽悠的可能性。”(原话可能不是这样,但是意思还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