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诸卿及军制 —— 3.5 历史上未记载的鲁国军制变化

2024-02-29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综合前文分析,鲁国在春秋二百十四余年间的历史里,基本上都是地区型的中等国家,从没有扮演过任何程度上的“大国”形象,当然也只会匹配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军制,也即以两军制为主。只有在前562至前537大约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由于需要配合晋国争霸需要频繁出兵的需要,将两军制改为三军制。不过随着在“作三军”同一年郑国(前562)屈服于晋,齐国在“崔杼弑君”(前548)之后降服于晋,以及晋楚在宋国举行“弥兵之会”(前546),鲁国所负担的军事义务大为减轻,继续保留三军已无必要的情况下,很快又恢复了两军制。此详情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分析鲁国的“卿序”及“军行”的时候再展开介绍。

    不过在更早的历史上,鲁国是否曾经作为大国存在呢?或者说是否依据其大国的身份而长期拥有过三军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看看“召陵之会”(前506)时卫国祝佗回顾鲁国受封的情况: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左传.定公四年)

    其回忆中将鲁公伯禽封于少皞之墟、康叔封于殷墟以及唐叔虞封于夏墟相提并论,作为周人在"建屏天下"过程中,利用捕获异族部落人口为基础对东夷、诸夏、殷商三大族群的旧领土进行武装殖民的主要措施。从地理上来看分别控制了泗水流域、黄河下游和汾水流域几大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作为周族在东方殖民的几大支柱。因此在周初的历史条件下,鲁国必然是曾经作为典型的“大国”而拥有三军的。伯禽的地位也并非等同于一般诸侯,如后来楚灵王“次于乾谿”时(前530)对右尹子革所谓:

    ……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左传.昭公十二年)

   也即齐、卫、晋、鲁四国为康王时重臣。鲁公伯禽当在此期间从成周附近转封至“少皞氏之墟”,即《诗经.閟宫》所谓“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转封至“商奄故地”的鲁侯伯禽与齐国之间相互地位如何呢?如果从周室公卿的排序来看,似乎齐丁公吕伋确实是排在前面的,但这绝不意味着鲁国就从属于齐国。参考齐桓公伐楚的“召陵之会”(前656)前管仲对楚人的说法: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左传.僖公四年)

    所谓“南至于穆陵”即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在鲁中山脉东北侧,因此不包括鲁中山脉西南方向的鲁国领土,那么齐侯所征之“五侯九伯”也就不可能包括鲁国。鲁国在战略上当与齐国以鲁中山区为界,各自分管南、北两侧。

    鲁国从宗法上讲,是直接作为周公之国而存在的,鲁国之太庙为周庙,即周公之庙,而非鲁公伯禽之庙,也即周公为始封之君,到鲁公时转封至“少皞之墟”,即大叔带之乱时(前636)富辰语: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就是说鲁国在周室内是属于“文之昭也”,即从文王子周公旦算起,而非从转封到“少皞氏之墟”的鲁公伯禽算起。所以历代鲁侯按理说应该是周公家族的族长,而“凡蒋邢茅胙祭”只能算是旁系。

    但是“家格”如此高的鲁国从什么时候起由三军制的“大国”降格为两军制的“次国”了呢?根据现在能够掌握的史料,鲁国历史上至少经历两次大的劫难。

    第一次劫难恰恰就发生在鲁侯伯禽去世后不久。我们从诸侯年表中知道,伯禽之后的鲁侯分别为:考公酋,在位四年;炀公熙,在位六年;幽公宰,在位十四年。连续三代鲁侯的在位时间都不长,且谥号均偏恶,所以鲁国当时一定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乱,可能导致连续几位鲁侯都死于非命,尽管并没有得到《经》、《传》的记载。不过金石学又提供了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事:

    ……隹八月,辰在甲申,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丁亥,命夨告于周公宫,公命告同卿事寮……隹十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

    此为192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藏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的“令彝”,记载了周公诸子之一的明保担任王室卿士的事迹。由于周公旦很有可能字子明,因此明保当继承了周公之字而立家,且被天子册命之后改称“明公”。

    另一件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明公簋”:

    ……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在狝,鲁侯又(有)咎工(功),用作旅彝……

    铭文记载了明公作为王室卿士派遣三军讨伐“东国”的史实,且另称鲁侯也同时帅军参战,则明公一系重要性当已经高于伯禽一系,鲁侯一系可能由于之前“东国”战乱而被削弱。如果明公从此成为周公一族的大宗,其后人则被后世史书继续当作“周公”出仕宗周,此也可以解释春秋初期出现来自王室的周公黑肩、周公孔、周公阅以及周公楚一系与鲁国公室的关系。

    此次未经记载的变乱导致周公家族内部大、小宗关系易位后,鲁国很可能无法再动员三军,转而降为两军,而明公家族很有可能类似郑庄公为王卿士后的那样能够指挥三军。

    如果这次战乱还未能完全削弱鲁国地位的话,另一次可能的事件则是发生在西周末期宣王世的关于鲁国继承人的“长幼之乱”: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史记.鲁周公世家)

    首先鲁武公晚年利用宣王实现了其“废长立幼”的意图。不过距此九年之后遭到了被黜的长子括之子伯御及国人的反对: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史记.鲁周公世家)

    可能由于王室自身仍面临对猃狁和淮夷的负担,伯御即位十一年后才迎来了周宣王的讨伐:

    ……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史记.鲁周公世家)

    这是周王室唯一一次对鲁国公室的公开征伐,也是唯一一次有记载的鲁侯被外部力量公开攻杀,估计此给鲁国贵族势力带来相当大的伤害。即位的孝公并非来自太子括或者懿公戏之中的任何一系,以平息既有的争端。孝公即位后生惠公及公子彄、公子益师、公子展、公子鞏等,其后人分别建立臧氏、众氏、展氏和郈氏等新公族。因此也有可能在“长幼之乱”后鲁国才从东方的“大国”最终沦为“次国”,其军制也随之在此变故后由三军降为两军,诸卿序中也不再有“冢宰”出现,而以“大司徒”为首席。

    综上,尽管缺乏直接史料,但从旁证可以推测西周初期和末期的两次大变故都有可能导致鲁国失去周公家族的“大宗”地位而从“大国”降格为“次国”,失去“中军”和“冢宰”,改为右、左两军制。而鲁国在春秋初期伊始即已经缺乏对周边地区邦际外交、军事和政治上的主导权,而先后沦为齐、晋、楚等大国的附庸,当然其对应的军事义务也相对减轻。因此鲁国当在春秋初期就采用“两军制”,与其总体动员能力的上限没有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