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笔记

《别爱上任何人》读后感

2017-05-16  本文已影响125人  smile三七

最近在找小说时恰好看到玛丽·库比卡的《别爱上任何人》这本书,因为看到推荐语上说“可以媲美《消失的爱人》”,而且风格上属于悬疑小说,所以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想要一探究竟。事实证明,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其实并没有媲美《消失的爱人》所带给我的,也许是后者是通过电影看到的,所以更直观些。下面我来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

书籍封面

《别爱上任何人》的英文原名是《The Good Girl》,对比《消失的爱人》的原名《The Gone Girl》确实会给人一种两者之间有关联的错觉。看完这本书后,其实我没有看懂英文原名所指的意义,而中文名可以联想到小说的主旨,只是不知道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否一致。这本书围绕一个叫米娅·丹尼特的女孩的失踪来展开,通过米娅的妈妈夏娃·丹尼特、负责调查的侦探加布·霍夫曼和绑架人科林·撒切尔三个人的视角以及救援前和救援后两条时间线来叙述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而在书的最后,从米娅的视角来揭露一下整个事件真正的发生原因。这个阅读过程还是很吊人胃口的,想知道米娅怎么失踪的、米娅是怎么被救出来的、米娅为什么会失忆、科林是被抓了还是逃了等等,正是这些问题让我坚持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作为一本悬疑小说,要不就是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找到真相,要不就是有一个明显的剧情反转,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书在看完后才会让人觉得没有白读。在这一点上《别爱上任何人》属于前者,《消失的爱人》属于后者,而我想到的第三本书《无人生还》则是二者兼有。

当然这并不只是一本悬疑小说,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夏娃·丹尼特在女儿失踪后的一系列想法的转变。作为一个小地方出来的漂亮女孩,在餐厅受到了一位风度翩翩有才气的男士的青睐,而后顺利结婚生子,过上家庭主妇的生活,这应该是所谓的幸福生活了吧。但是随着丈夫在权利的游戏中不断沉迷,对自己的职位和名声看得越来越重,年轻时的甜言蜜语渐渐成了侮辱又难听的话,她在这个家中也变得小心翼翼,不敢惹丈夫生气。在女儿失踪后,这个家庭中的问题扩大开来,丈夫对女儿失踪事件的冷漠渐渐让她寒心,而在对女儿的思念中慢慢认识到之前自己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懦弱,在丈夫训斥女儿的时候从来都只是在旁边看着,却没有去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当女儿被救回来后发现怀孕时,她第一次违背了丈夫的意愿,和女儿一起搬出去住,她要让自己的女儿去决定孩子要还是不要。最后知道丈夫早就知道女儿被绑架的消息却为了自己的职位而装不知情时,她才真的下定决心要离婚,去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这算是一个女性崛起的故事吗?最近正在看的《小谎言》也有一个主角的经历和这个类似一些,精神上的压迫和肉体上的压迫在我看来都是压迫。对于女性来说,一旦丧失了经济主权,就很容易产生依靠男人的感觉,就会渐渐地失去自我,最后可能会受到压迫。这个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一旦发生,女性很容易忽视这种感觉,并且找理由来说服自己遇到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这才是可怕之处。

再来说说科林和米娅的故事吧。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这个绑架案是米娅一手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报复自己的父亲,科林才是这个故事中最无辜的那个人,那么再往回去看这个故事,就感受到命运是多么折磨人。如果科林不是一时恻隐去救下女孩,那么自己可以得到丰厚的酬劳去照顾母亲,而米娅也能毫发无伤地完成对父亲的报复;如果米娅能够早点对科林说出这一切,他们可能会想出一个更保险的方法在一起,那么科林也许就不会死;如果米娅在警察闯入的时候没那么慌张,如果米娅没有把枪交到科林的手上,那么科林也许就不会死,他们还是可以在一起……可是没有如果,一切还是发生了。我能想到米娅在恢复记忆后面对这个事实的痛苦,她却无法将这个痛苦诉说给任何人。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对我的胃口。在阅读一些欧美小说时,虽然文化和环境不同,但是总能从部分情节中感同身受,这些故事不一定是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也不一定是在本国小说中看到过的,但就是觉得很真实,有时候就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不要做什么、要做什么,希望今后看到更多这样的好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