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花”临摹记
【引子】一年前的今天,我还在听障孩子的课堂上奋斗着,和一起战斗的小组成员讨论着“听障课堂有效沟通高校教学”的问题,每周都会坐在一起天南海北的扯,吐槽孩子的不惑,质疑教学的方法,赞叹聋人之间无与伦比的默契……不知怎的就有人提出“能不能从聋人与健听人的沟通入手,想办法相互听懂的更多呢?”嘈嘈杂杂的絮叨后,我建议:就以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申报一项课题,长时间的探索,应该会有收获。于是乎,以老赵为首的小课题团队就产生了。撰写开题报告,讨论拟创新点,组织集体学习,相互推门听课,做了许多课题研究中必须的事儿,直到现在我接到了一个研究任务——和学校聋人老师同课异构一节课,以便于大家对比探究,我欣然接受。短暂的准备后,今天正式亮相了。
“一瓶花”临摹记【准备】 “一瓶花”的灵感来自于女儿的画作,挂在我家玄关位置,是女儿第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作品。作品以墨蓝色的壶形花瓶中一束斑斓的插花为主要内容,色彩靓丽缤纷,配上铜色的背景和油彩的细腻不失典雅,更富有朝气蓬勃之感,是美育与艺术教学的良好典范。于是灵机一动,拍图传课题群,拟题《一瓶花(临摹)》,约定都上第一课时,重点构图,难点准确画出瓶子的形状,考虑到没有平行班置换,为了不让学生感觉重复,瓶子可以换其他曲面的形状。
“一瓶花”临摹记【实录】考虑到学生的已有技能水平,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欣赏的基础上,完成临摹作品的第一步:构图。2、掌握构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能迁移已有的经验与技能,认真、独立构图。 ”
上课铃声想起,我开门见山地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展示范画。并引导学生观察它的构成:花和花瓶,用课件演示两部分所在位置不同,说明“构图时,花束在上半部分,花瓶在下半部分,各占画面的一半。”
接下来要介绍构图的基本方法了,我以花瓶和一两朵花为例,指导学生可以用“打框”的方法来确定画面的整体布局。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以下三幅布局图,让学生感受“怎样才是合理构图?”
“一瓶花”临摹记通过对比观察,学生自主发现了以上三幅构图的不合理性:图1偏上;图2偏下;图3构图太小。此时我强调了构图的注意事项:构图时要注意位置和大小,使学生在独立进行构图时更有把握。而我也和学生同步构图作为示范,先找出画纸的上下中线,确认花瓶与花束的大概位置,然后在下半部分确定花瓶的位置“打框“,再观察花束,在上半部分确定各个花朵的位置“打框”。这样,学生就对画面的整体布局有了大致印象。
“打框”只是确定了大致位置,接下来的细致构图要求相对更高,从花瓶造型开始,我分四步骤示范,让学生跟画。我先让学生找到花瓶的左右对称中线,强调花瓶的对称特点;再让学生观察花瓶的各部分的粗细 高矮,发现瓶颈占花瓶的1/4,瓶口窄小,瓶腹最为突出部分在花瓶的1/2处,瓶底较小;然后我又分布示范了瓶颈、瓶腹、瓶底的画法,以竖中线为参照,左右对称造型;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画的花瓶造型进行了调整。
画完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对构图及造型情况进行分析点评,临近下课,我展示了完成了一半着色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和色彩绘画的积极性。
“一瓶花”临摹记学生的构图基本按要求完成,有两位同学的表现还尤为突出,相信看到这未完成上色的半成品,对自己的作品也会有满满的期许吧!
【反思】
☞笔者认为,绘画教学对听障学生而已较为重要,它既是美育的载体,也是他们踏入职业高中的一块敲门砖,毕业时能拿的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更有利于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业提升的机会。因此,重视绘画教学,强化学生技能提升,完成高质量的作品,是美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本课时强化“打框定位,定点定型,对称审视,合理布局”,对听障中年级学生而言是合适的,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绘画习惯和技能提升。
“一瓶花”临摹记☞笔者认为,本课教学充分利用希沃白板,为听障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新颖有吸引力。课件中利用“移动”功能展示范画分割,从而让学生获取“花瓶 花束各占一半”的构图认识,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利用“拖动”功能将范画中局部的“花瓶”“花朵”,拖动到新画纸的合理位置,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打框”构图所表示的构图内容,比单纯的示范和语言讲解更具象生动;图片展示三副有问题的布局图,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可视化材料,弥补了语言描述与沟通中的不互通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并用“蒙层”功能适时展示绘画步骤的概念与重点,如“构图”“位置 大小”等,让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增强理论素养,便于今后高难度作品教学引导;利用“画板”工具现场示范,讲解分析与规范操作同步,新颖的示范媒介吸引学生注意力,且其素描造型的突出表现,有效改进了传统纸笔绘画示范不利于修改的弊端,促进有效且高效教学的达成;最后展示电脑版色彩绘画作品,打破学生单一绘画表现形式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创新艺术表现的神秘,也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教学中,无论是聋人还是健听教师,使用多媒体都为师生互动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媒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瓶花”临摹记☞笔者认为,就聋人与健听教师教学用语的应用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点体会:
A. 在规范的教学流程引导和概念的描述中,都会使用手口同步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适当配以文字,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逐步构建其理论体系;
B. 如果说手语是聋人的母语,那么聋人与健听教师在使用自己母语方面,表现出优势选项突出展示的特点,聋人教师使用纯手语教学较多,健听教师使用纯口语几率较大;
C. 在一些抽象内容的介绍中,聋人与健听教师都会使用文字辅助与图示辅助的方法,其区别在于健听教师更纠结于准确表述,而聋人教师更注重于列举多重实例辅助理解;
D. 聋人与健听教师手语应用中最突出的不同在于:聋人教师在手势语中增加了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的表情、体态,更便于学生理解,而健听教师多以规范的教学用语,使用指语逐字表述,信息量大,且无法避免指语的多重含义,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互通,从而凸显出聋人之前无与伦比的默契。
E. 最后一点,就是健听人手语较聋人手语缺乏自然手语的融入,笔者认为这是健听人手语表达的缺憾,且手口同步教学时逐字逐句,易忽略聋人语言的词序倒置因素,是导致健听人与聋人沟通低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对比和反思,笔者发现听障教学中无论是聋人还是健听教师 都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借鉴多种素材、媒介,把它作为聋健沟通的“第三者”充分利用,辅助学生有效理解和合理架构,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瓶花”临摹记